山西:坚决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攻坚战_工程案例_hth下载/华体会HTH官方

山西:坚决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攻坚战

2024-02-20 工程案例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年来,山西省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黄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组成部分,运城盐湖被纳入黄河生态大保护大治理范围。“今年习来盐湖考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将从大局出发,坚决做好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运城市盐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王娟介绍。

  8月14日,在盐湖东段的小公滩处,多台挖掘机正在进行堤埝加固作业。“这次修复,依照盐湖原有轴线进行平整加固,保持堤埝的走向和纹理不变,通过绿化进一步保湿保温、防止冲刷。目前,已修复堤埝80公里,完成一期工程的40%。”负责盐湖生态修复项目的运城市水务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素平告诉记者。

  随着生态修复治理的深入推进,盐湖的自然湿地风貌逐渐恢复,防控抗污能力有很大提升。如今的盐湖,已经成为山西省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区域之一。

  记者了解到,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等重要规划明确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关键性骨干枢纽工程,具有承上启下的战略地位。8月4日,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环评由生态环境部批复,标志着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解决黄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不健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对确保黄河下游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河道不断流,维护黄河健康生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山西省把工程治理作为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关键之举,谋划十大工程280余项子工程,目前,已先期开工118个项目,传递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近年来,山西省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不断扩大绿化成果,扎实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忻州地处晋西北,是黄河入晋第一市,区位临近全国“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对接“北方防沙带”,处于山西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流域生态安澜的重要屏障。近年来,忻州市坚持树牢“两山”理念,集中力量打造了以偏关县“两湾一山”生态经济林示范工程、河曲县田巨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沟域治理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实实在在提高了沿黄百姓的幸福感。

  7月21日,山西省组织实施的“黄河流域中游林草可持续经营”项目顺利通过中期评估,这意味着我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聚焦气候变化和生态安全,在山区林草生态建设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加快实现基本绿化步伐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了解到,围绕“黄河流域中游林草可持续经营”项目,山西省已制定《植树造林种草技术规范》《亚高山草甸修复技术规范》《草地资源无人机监测技术规程》等3项地方标准,制作草本植物蜡叶标本100种210份。

  如今,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一项部门工作,更是一种发展理念。以此理念为基准线,山西省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8月7日,为推动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重要实验区建设,切实加大山西省河湖领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涉河湖水事违法行为,省水利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印发《贯彻落实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分离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方案》,开展全省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协同治理,保障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提升黄河流域民生福祉。

  黄河临猗县段岸边滩涂大地上,蓝天白云,风吹草低,一片美好景象。“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重要实验区建设,是我们农业科研人员贡献才智的大好机会,也是咱们三晋百姓提升幸福指数的关键举措。”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副研究员、山西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周元成介绍道。

  据悉,为了充分利用黄河滩涂地这块宝贵资源,山西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避开滩涂地高秆作物禁区,选育出专用制曲大麦新品种“汾麦30”,并结合其生育期短、耐盐碱等特性,探索出大麦—水稻一年轮作两熟模式,打破了当地只种植一季水稻的耕作模式,在不与小麦等主粮作物争地的前提下,实现了大麦的增产增收。

  当前,山西省上下牢记嘱托,强化区域协同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切实把保护和修复黄河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多措并举全面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贡献山西力量。(刘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