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芳菲,春风拂绿。在泗水县、邹城市、曲阜市等地的荒山绿化项目区,成片成片的侧柏、黄栌长势良好、生机勃勃。
昨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2022年以来,全市锚定打造“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先行区”为目标,启动了荒山绿化三年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荒山绿化6.23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5%,建设水井71眼、蓄水池230个,铺设引水管网395.5公里,建设护林房173个、封山墙和硬质隔离224公里、视频监控点12处,新落实护林公益岗2171名,设置封山育林警示牌268块、责任公示牌119个,172个新造林山头全部落实封山育林措施。
据了解,2023年,全市计划完成荒山绿化面积1.74万亩,实际完成1.79万亩,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5%以上。今年是全市荒山绿化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全市将持续抓好全年荒山绿化节点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实施并高质量完成5292亩绿化任务。
在荒山绿化过程中,全市创新性实施“五个专门”(即专门绿化队伍、专门配套设施、专门管护队伍、专门管护设备、专门资金)、“五个责任”(即包保领导责任、技术指导责任、实施工程单位责任、监理单位责任、长期管护责任)造管护荒山绿化全链条工作机制,全面实施“工程造林+乡村绿化队+村护林队+村民公益岗”模式,形成了荒山绿化的“济宁模式”。
去年,济宁市9个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到II类,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和优良个数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指数改善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济宁市聚焦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重点任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全方面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南四湖水质连续20年持续改善。同时,通过产业体系转型、能源结构优化、移动源更新迭代、扬尘源加压管控,济宁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济宁蓝”逐步成为常态。
过去一年,济宁市着力开展工业、农业、生活、船舶“四水共治”。制定《济宁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方案》,完成2223个排污(水)口整治工作。完成15.48万亩稻田退水治理任务和2.3万亩渔业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累计完成5967个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抓好已完成治理的975处农村黑臭水体的成效巩固。实施“两个清零、一个提标”,30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提标改造,外排水达到准四类标准;累计完成雨污合流道路改造349.7公里、雨污合流小区改造1512个,11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合流管网“整县制”清零。
济宁市科学开展增殖放流,2023年累计放流鲢鱼、草鱼等优质鱼苗2000万尾,实现以鱼净水、以鱼养水。投资1000万元开展菹草收割资源化利用研究,购置菹草打捞设备130套,打捞面积约13万亩,大幅度降低菹草腐烂对水质的影响。按照“一河一湿地”思路,完成11个入湖口人工湿地建设推广“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模式,44家规模化污水处理厂配建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总数达到74个,中水净化能力提升至每日100万立方。
近年来,我们切实感受到济宁的空气越来越清新,“济宁蓝”逐步成为常态。2023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48,改善幅度全省第3位;优良天数比例62.5%,改善幅度全省第2位;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全省第3位;臭氧浓度为178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全省第1位。
为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济宁市印发《济宁市2023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案》,修订《济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会同21个市直有关部门联合印发《济宁市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明确了全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
为引导企业提升环保绩效水平,济宁市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动员重点行业企业积极提标改造,向高环保绩效水平看齐。持续开展现场指导帮扶,以铸造、制药、焦化、水泥等行业企业为重点,以培育更多企业成长为国家级和省级标杆企业为核心目标,兼顾加快推进全市工业公司绿色化发展。
土壤和地下水是维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2023年,济宁市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开展优先监管地块风险管控,筛选25个关停搬迁闲置地块纳入济宁市第一批优先监管地块清单。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监督性监测,完成104家企业土壤和地下水的采样检测。
固体废物监管不断深化。全方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立“1+1+6”组织体系,出台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工作细则、推进机制等制度文件。纳入全省计划的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强力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以黄河干线公里、大汶河岸线公里范围为重点,在全市范围排查整治各类固态废料的堆放、贮存、倾倒和填埋问题,督促问题整改到位。
地下水试验区建设方面,济宁市在全国率先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与管控方案》,初步建立地下水重点区分类分级管控体系并创新形成“北方岩溶区地下水富水性、脆弱性分层评估”的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