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 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伟力_工程案例_hth下载/华体会HTH官方

学习进行时 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伟力

2024-05-10 工程案例

  2017年8月,习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日前,我校马克思主义陈智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吕文平在党建网发表文章,阐释了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伟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生态文明思想。河北塞罕坝林场是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典型范例,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典案例。跨越55年,三代塞罕坝人奋斗不息,把“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了广袤林海,在新时代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我们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子提供了实践性范式和可行性路径。

  天然大美,毁于滥采掠夺。“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清朝康熙帝曾在此修建“木兰围场”,当时此地“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然而到清朝末年,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森林植被遭大肆破坏。日本侵华期间,对这里的木材又进行疯狂采伐,加之连年山火等灾害,到20世纪50年代,此处已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生态遭厄,警钟不绝于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给北京等地带来严重影响,修复生态迫在眉睫、势在必行。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随后,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塞罕坝大型机械林场。自1962年建场以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造林人始终谨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无怨无悔,忠诚履责,接续奋斗,在昔日流沙遍地、草木稀疏的高寒沙地,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建成了我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活标本”。

  使命在肩,唯有不懈耕耘。恩格斯说:“我们别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咱们进行报复。”进入新时代,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ECO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时刻铭记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历史教训,必须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唯有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务实之举践行初心使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汇聚起14亿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

  艰难困苦,终将玉汝于成。塞罕坝建场初期,条件异常艰苦,“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扰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正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几代塞罕坝人“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以志在林海的坚定信念,开垦荒漠造林,在失败中思变,在开拓中创新,先后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诸多技术难关,夺取了马蹄坑造林大会战等造林行动的全面胜利,创造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也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为切实解决苗木成活率低、外来树种水土不服、抗性太弱等问题,塞罕坝人探索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了全光育苗的成功,并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根系发达、苗木敦实)”优质壮苗技术要领,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真正攻克了大规模造林之苗木供应难题。

  苦难辉煌,造就绿色奇迹。时至今日,塞罕坝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总体增长了近30倍。著名作家魏巍为此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正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甘于奉献,艰苦奋斗,艰辛探索,以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的“茫茫林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奋斗者的信仰;其所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令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不朽丰碑,恰是精神宝藏。血水汗水泪水,从来都是历史车轮前进的润滑剂。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的传家之宝,更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正视新的历史阶段生态建设领域的新问题,必须审视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系统谋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工程,全力推进产业转型提质,补短板、强弱项,降能耗、提效能,以生态优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三代塞罕坝人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接力传承,把沙漠荒原变成林海绿洲,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美丽高岭”之“中国绿”,正惠及京津、浸润世界。在塞罕坝,松针经年累月地堆积,形成了厚厚的腐殖土,成为养花人最爱的“松枝花土”;天然的伊逊山泉,1吨价值4000多元,远超一吨粗钢的价格;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森林碳汇有45万余亩森林可包装上市,碳排放权交易总额可达3000多万元;森林资源总价值已达到202亿元,每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超过6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已在塞罕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绿色智慧,贡献全球方案。塞罕坝治理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链条,引领中国走上了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将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授予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作为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沉甸甸的奖杯凝聚着塞罕坝林场建设者55年的心血和汗水,辉映着“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项殊荣不仅是对塞罕坝人的肯定,也生动诠释了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是联合国和世界对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塞罕坝精神的最高肯定。

  大美中国,绿色行稳致远。塞罕坝人走的正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必须要时刻牢记习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所作的重要指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生态文明优先,传承精神,赓续血脉;绿色发展共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塞罕坝精神以牢记使命为根,以艰苦创业为本,以绿色发展为魂,诠释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慢慢的变成了一道风景、一面旗帜、一种信仰。我们唯有深谙塞罕坝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才能使之成为建功创业者胸中的指针,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信念的坚守,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融入改革发展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