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三晋“绿色长城”——我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巡礼(组图)_工程案例_hth下载/华体会HTH官方

为了三晋“绿色长城”——我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巡礼(组图)

2024-06-08 工程案例

  这里是一片茫茫的林海,站在山峰的最高处俯瞰四周,只见绿浪翻滚、起伏跌宕、气势磅礴、令人震撼。而走进这片林海中,大森林的风姿却更为令人惊叹。满目的参天大树笔直挺拔,油松、白桦、落叶松等棵棵长得郁郁葱葱,相互之间仿佛竞赛似的铆足了劲把树头刺向天空,而大树的侧枝枝梢则互相交错着,伸展开来的枝叶把头顶的阳光遮挡着只留下稀疏的斑点。在大树底下的间隙中,稀疏的野花静静地开放着,它的五颜六色把树下的小草映得更加翠绿。走在森林里,除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便是一片静谧,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悄然打破森林的幽静。

  这是啥地方啊,竟有这么好的森林,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这里是我省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所属的南阳山林场。

  “国有林场保护着山西最精华的森林资源,坚守着山西最重要的生态屏障,能够说是山西的生态脊梁。”省林业厅副巡视员、省国有林管理局局长尉文龙这样说。数字为证:全省国有林场有林面积为2406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61.3%;活立木蓄积量为7893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积量的71.3%。这样的绝对比重足以表明其在山西生态安全中的主体地位。尉文龙说,为了加快建设三晋秀美山川,筑牢山西的“绿色长城”,近年来全省国有林场不断在体制机制和理念上大胆创新,充分的发挥生态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在打造绿色山西的进程中锐意进取,改革发展成就斐然。

  大胆试水国有林场体制改革,以体制之变破解林场生存之困,谋求林场发展之路。

  国有林场经营的森林是我省生态体系的“主角”,是山西生态屏障的“铜墙铁壁”,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吕梁山主脊两侧的河流源头、水库周边等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区域,是维护山西国土生态安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绿色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骨干。然而,国有林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我省国有林场大多组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十年来一直以大规模造林和森林抚育管护为主要职责,为绿化山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政策的调整,国有林场逐渐由国家投资造林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转变为承担向国家和社会提供木材产品为主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998年,省人民政府为保护生态安全,全面停止了林木采伐,国有林场失去了收入的大多数来自,生存陷入了困境。一方面要承担保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一方面又缺乏基本的生存保障,责任和生存的矛盾成为摆在国有林场面前的难题。

  创新,大胆尝试对现有体制的创新,以创新找出路,以创新谋发展。为此,我省运城、晋中、临汾三个市率先开展了国有林场体制改革试点。2011年以来,三市政府先后做出决定,将辖区市县属国有林场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体制之变似阳光雨露,为林场带来勃勃生机。

  李明亮是榆次区乌金山林场一个管护站的站长,在林场工作已30多年。说到林场前些年的日子就感慨万千。他说,林场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之前,他每月的工资仅有1000元,连社会上看大门的老头都不如。可是,就这么点工资也总是不能按时发放,总要不断拖欠,拖欠最长的时候一年多拿不到钱。怎么办?林场可以不发工资,但家里不能不吃饭呐。没办法,每年除了在林场的森林防火特险期及其他特殊情况外,他只好和别的职工一样,自己到社会上搞“副业”谋生。

  乌金山林场副场长翟银海说,体制改革之前,林场的日子确实难熬。就他自己来说,挣不了钱养不了家,在外面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林场的人,怕人笑话,回到家里在老婆面前也抬不起头来,说话没有底气。迫于生计,自己出去摆过地摊卖过袜子,也给别人放过羊。体制创新后,现在有了财政预算日子焕然一新。月工资四千多元,按月足额发放,咱再也用不着为生活犯愁了,可以安安心心干好本职工作了。

  体制改革给林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乌金山林场场长王长青高兴地说,财政解决了林场的生存问题后,林场现在已由过去想法挣钱养人,转变到集中精力保护培育森林的本职任务上。现在林场出现两大可喜的变化:一是队伍稳定了。过去林场发不起工资、养不住人,职工队伍不稳定,工人不是在册不在岗,就是在岗不尽心。现在工人拿到了财政工资(编制内职工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吃了定心丸,这样人们都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想的就是造林护林,工作起来也劲头足卖力气,尽职负责下功夫。二是林场的基础设施大大改善。过去林场吃饭都难,根本无暇顾及基础设施建设,林区没有道路,场部和管护站破破烂烂,过于简陋的条件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财政出钱,修筑了通往重点林区各观测点、制高点的防火三、四级公路,基本构建起贯通、便捷的林区巡护、运兵防火道路网,这为森林资源的有效管护和抚育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林场场部和管护站的基础设施也大为改观,场部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讯,并实现了与交通主干线贯通,办公条件也显著改善。管护站也在悄然改变中,正在按照“住得下、管得住、能发展、形象好”的要求加快步伐改善。一句话,体制改革使林场摆脱生存之困,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晋中国有林场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运城、临汾两市的先行先试也颇有收获。可以说,我省运城、晋中、临汾三个市率先开展的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尝试,为全省即将开展的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目前,《山西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即将印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全省国有林场广大职工欢欣鼓舞,将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为绿色发展做出新贡献!

  勇于探索造林机制创新,以“购买式造林”的市场化方式,为绿化三晋注入活力。

  我叫田海迎,现年47岁,是兴县魏家滩镇大井上村村民,我自愿提供我本人名下1000亩荒山荒坡加入合作社,参与合作社“购买式造林”,促进增收致富,改善生态环境。这是今年4月25日,兴县一位农民写的造林申请书。一位农民为何会积极主动地写造林申请书呢?这事还需从我省国有林场创新造林机制,实施“购买式造林”说起。

  政府下达造林任务,拨付造林资金,林场组织职工实施造林工程。这是多年来国有林场一直采用的造林方式。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能够将市场机制引入造林工程,从而借助市场的活力取得更好的造林成果,更有力地促进生态建设呢?我省国有林场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推出了“购买式造林”的新方式。

  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在“购买式造林”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副局长刘爱成说,“购买式造林”就是在造林工程中实行市场化运作,由林场职工、林农等自主造林并负责管护,三年后根据苗木保存率和造林质量,由林场按照协定价格购买其造林成果。实践证明,机制一变活力四射。

  2014年,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在魏家滩林场大井上流域实施了1万亩购买式造林。由林局编制造林规划和作业设计,由林场提供宜林荒山荒地,由全局职工按照林局设定的树种配置要求竞价报名,在中标后和林场签订造林合同自主造林,并负责3年的幼林抚育、补植补种、病害防治和管护等,3年后,由林场代表国家对验收合格的造林成果按约定标准和价格进行收购。没曾想这种造林方式一推出,就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全局13个单位的113名职工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申报的总面积达到9.11万亩,超过了计划任务1万亩的9倍还多。最后,46名职工竞价成功,拿走了1万亩的造林合同。

  林场职工李永生幸运地竞价成功,他和其他4个职工组成了一个5人小组,造林715亩。他说这次“购买式造林”与过去造林感觉大为不同:过去造林是林场“过程管理”,现在是林场“购买结果”;过去是被动“要我造林”,现在是主动“我要造林”;过去造林质量优劣与自己无关,现在是造林质量决定自己的收益。正因为这一系列的改变,职工的造林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责任性大大增强,造林效果前所未有。过去造林成活率达到85%已是不易,现在造林成活率竟高达96.2%。更为可喜的是,“购买式造林”为职工增收创造了条件。他粗略地算了一笔账:造林715亩用的都是自己苗圃的树苗,一株树苗1元钱,自己卖苗就挣了钱。完成715亩造林合同,第一年就能拿到30%的工程款,第三年又能拿到70%的工程款,这其中还能增收一笔钱。这样的好事人们肯定抢着干。

  “购买式造林”不仅充分调动了林场职工的造林积极性,而且也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魏家滩镇大井上村村民田海迎拿出自己的1000亩荒山荒坡用于造林。61岁的村民田补兵和其他村民也拿出了自己的宜林地种树。去年,田补兵带领十几个村民已完成荒山造林3000多亩,让多年来无人问津的秃岭土坡终于披上了绿装。

  不断追求造林模式创新,以“合作式造林”的全新视野,拓宽建设秀美山川的新路径。

  缺林少绿,生态脆弱,这是今天山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也是不可回避且一定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上曾经山清水秀、万木葱茏,在秦汉之时就有“泛舟之役”、“泛楼船兮济汾河”的记载,而到隋唐因盛产松柏,留下“万木下汾河”的美谈。但是,对于今天的山西而言,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却是十分紧迫的使命。

  如何多造林、造好林呢?作为全省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我省国有林场创新理念,大胆打破管辖区域界限,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有林;不分权属,但求有绿”的造林新方针。他们积极主动和地方政府联系,充分的发挥林场专业人才多、技术水平高的优势,发挥地方宜林荒山多、造林空间大的优势,和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式造林”,以此将两个优势叠加,形成1+1>

  2的生态效益最大化。

  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下属国有林场,“合作式造林”取得巨大成效。他们不拘一格采取了三种合作模式:即自筹“合作式造林”,股份“合作式造林”,跨省“合作式造林”。以三种合作形式灵活多样地与合作对象联手,从而赢得合作成果丰硕。

  他们与灵丘县开展自筹“合作式造林”,在平型关周边集中连片规划了20公里荒山两侧15万亩的造林任务。采取“地方供地、单方投资、林局实施、联合管护、共同受益”的做法,打造了灵丘县“平型关‘双百’精品造林工程区”,现已完成5万亩的造林任务。这项工程由京津风沙源项目每亩投资300元,林场自筹每亩投资200元。每亩投资500元,打造出了造林精品工程,栽植的树苗不仅成活率、保存率均在90%以上,而且成为了当地造林的样板工程。为此,大同市专门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观摩学习。

  他们与繁峙县政府开展股份“合作式造林”,约定“地方供地、林场实施、双方投资、利益分成”。由当地政府提供造林荒山荒坡,林场组织专业队伍造林,林场依照国家工程投资标准投资,县政府按照林场投资额1∶1配套投资,日后林场和地方按2∶8利益分成。2013年他们和繁峙县政府达成3年造林10万亩的协议,现已完成6万亩。在这6万亩的工程区内,他们把砂河镇北面水土流失严重的不毛之地,变成了2100亩的森林公园;让5万亩的荒山披上绿装;并营造仁用杏经济林6900亩。规模化、高标准的造林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2014年8月,国家林业局组织北方19个省(市、区)的林业厅厅(局)长参观了他们的造林工程,一致点赞。他们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与山东淄博市原山林场、繁峙县开展三方“合作式造林”,开创了省际合作造林的先河。

  “合作式造林”,放大了合作者各自的优势,赢得生态效益最大化。荒山秃岭绿了,农民收入多了,生态环境美了。

  尝试治理体系理念创新,以“全流域治理”的综合性系统性方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远古时代,山西曾是一个生态伊甸园,水多、森林草木多。据《中国农史》中《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记载,大约在新石器末期,山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3%。换句话说,山西一半多的土地覆盖有森林,而且是规模惊人的原始森林。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雁门关外有过这样的描绘:“山大乔木,连跨数郡,万里林集,茂林阴翳”。可见当时山西森林之茂密,生态之良好。

  沧海桑田。历经历史的变迁,如今山西的生态环境再无远古时期的美好风光,而是跌落到十分脆弱的地步。这与当今社会追求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形成很大的差距,也为山西生态建设提出了紧迫的任务。作为山西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我省国有林场肩负使命、自加压力,在大造林造好林的同时,本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理念,提出了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全流域治理观念。即以一个流域为单位,对域内的沟、脊、河、渠等所有自然产物,进行统一规划,全方位治理,“宜造则造、宜改则改、宜抚则抚、宜苗则苗、宜用则用,综合治理,系统经营”,最终使流域内环境大为改观,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小气候。

  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所属国有林场全流域治理成效显著。2014年禅堂寺林场对白云沟实施全流域治理工程,治理的第一步放在了对田寺沟(白云沟的一部分)的综合治理,在整条荒沟里进行了九项工程:营造林220亩;灌木林改造480亩;低效林改造745亩;森林抚育4085亩;封山育林1475亩;苗木培育80亩;培育食用菌三个品种近2000袋;林下资源开发15亩;维修林道2.5公里。2015年对禅堂寺沟6000亩的面积进行了全面治理,实施了十个项目。这样的全流域治理使白云沟发生了巨大变化。紫罗村与白云沟相邻,该村村民高彦兵说,白云沟确实变样了:过去沟里水土流失严重,夏季洪水多,现在夏季清流多;过去沟里只有泥泞的山间小路,通行很困难,现在有了平整的林道,汽车都能开进来;过去这里很荒凉,很少有人光顾,现在这里风景优美,成为人类亲近大自然的休闲宝地。

  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副局长祁志强说,白云沟全流域治理,只是他们治理工程的一个点。从2013年到2015年,局属国有林场还在山西重要水源地清漳河源头实施了全流域生态恢复综合治理,打造了三个“三万亩”的治理工程:2013年在和顺县恋思水库周边实施了1万亩工程;2014年在龙峪实施了第二个1万亩工程;2015年又在李阳镇石勒实施又一个1万亩工程。现在这3处万亩工程不但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而且还使清漳河源头流域的水源涵养功能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生态小气候正在形成。

  创新是活力的源泉,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可以相信,我省国有林场在创新之路上将会不断取得新成就,为建设三晋“绿色长城”谱写新辉煌。

  日本车企集体造假!用倒计时引爆气囊,涉及 5 家车企,规模超 500 万辆

  拜登抵达,泽连斯基也将出席,普京被拒邀,美欧“抗俄联盟”再次形成? 凤凰观察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iPhone17 Pro Max提前看:独享四棱镜长焦镜头,有望成创新引领者

  vivo X200 Pro再被确认:天玑9400+1.5K曲屏,超声波解锁也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