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安徽省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6256萬畝_工程案例_hth下载/华体会HTH官方

2023年底安徽省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6256萬畝

2024-07-08 工程案例

  高標准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安徽深入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6256萬畝,努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安徽貢獻。

  江淮大地,廣袤田疇,嫩綠的麥苗已破土而出,正進入冬季田管的關鍵時期,希望的田野上生機勃發。

  1月4日,記者來到蕪湖市繁昌區新港鎮新東村,隻見這裡的農田土地平整、連地成片,正在田間查看苗情的種糧大戶夏葉龍對今年夏糧豐收充滿了期待。

  “這裡的農田之前都是‘巴掌田’,毫不夸張地說,以前拖拉機下田,都掉不了頭。”已在新東村種糧十余年的夏葉龍告訴記者,自從當地建設高標准農田后,田地平整,農田質量也得以提升,旱能灌、澇能排,種地更加省心。

  建設高標准農田,其目的在於提升耕地質量、解決產能低的現實問題,實現“旱能灌,澇能排”,以達到“渠相連、路通暢、田成方、林成網”的建設標准。

  不僅如此,高標准農田有效推動了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生產,帶來好收成、真實惠。“去年,光水稻的畝均產量就提高了約100斤。”夏葉龍說,高標准農田的另一個重要好處是宜機化操作,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植方式,還能節省灌溉用水、化肥和農藥,資源利用率變得更高。

  記者了解到,新東村在2021年6月就對全村7000畝的土地進行了高標准農田建設,農田改造成一塊塊8畝至15畝的大田,其中1000畝農田還進一步升級成數字農田示范基地,2022年2月完成並投入使用。

  “高標准農田建設的同時,農田進行大田化改造,消除田埂,不僅增加了40多畝的耕地面積,村裡還可以獲得2萬多元的流轉費用,進一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新東村黨委書記王小波告訴記者,農田質量提升后,土地流轉費用也有所提高,老百姓流轉土地的積極性更高了。

  新東村是安徽省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安徽省加強土地平整,優化田塊整治,合理歸並田塊,實施“小並大、彎變直、坡改梯”,推進宜機化改造。同時,突出農田水利設施,合理確定路網密度,確保田間道路通達、循環,改善農業運輸和農機作業條件。

  高標准農田建設是安徽省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重要基礎性工程。“2023年全省高標准農田畝均財政投入超過2500元,今年將進一步提高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引入金融‘活水’,促進建設提標擴面。”省農業綜合開發局局長程巍東表示,當前,全省正搶抓冬春農田水利建設黃金期,持續高效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和土壤普查工作,從嚴從實加強工程質量監管。

  “溝渠容易被雜草、淤泥堵塞,有些零件設備損壞需要及時更換,我沒事就來轉轉,早發現問題早處理。”新港鎮高標准農田后期管護負責人殷方榮告訴記者,高標准農田更要管好、護好,才能長久發揮作用。

  農田建設“三分建、七分管”。如何避免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讓高標准農田“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

  蕪湖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科科長錢揚貴介紹,當前,蕪湖市正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實行市、縣、鎮、村分級管理,構建政府、村級組織、農戶共建共管共享的機制。同時,通過政府採購專業化管護團隊,引入高標准農田建設工程保險管護模式等,已取得了良好成效。

  不過,相比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如何改善一些種糧散戶在高標准農田管護上相對欠缺的現象?

  “關鍵還是要壓實管理責任。”錢揚貴告訴記者,鎮、村兩級的管理十分重要,可以加強對管護主體和管護人員的定期技術指導、服務和監管。此外,后期管護也離不開專項管護資金的投入。

  據悉,2023年,蕪湖市級財政安排高標准農田管護獎補資金256萬元,各縣(市、區)級財政共落實管護資金1031.2萬元,全市累計落實管護資金1774.7萬元(含省級管護資金),實現已建成高標准農田項目區管護全覆蓋。

  不僅蕪湖,安徽省各地也都在建立健全高標准農田管護機制,探索創新管護模式。例如,馬鞍山市探索開展專職管護員網格化管護,發揮鄉鎮、村排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前哨作用,實現常態化長效化管理﹔全椒縣明確了工程管護主體,工程驗收審計后同項目區所在鎮村簽訂資產移交表和管護合同,保証工程在設計使用期限內正常運行。

  省農業綜合開發局二級調研員馬傳喜介紹,當前安徽省正在探索構建以網格化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型、以經營主體為代表的自主型、以墾地合作和現代農業技術服務為代表的政府與市場協作型、以保險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等多模式並行的管護新格局。此外,安徽省還建立管護經費籌措機制,督促縣級財政足額安排管護資金,省、市財政給予獎補,2023年省財政安排管護經費1億元。

  隨著高標准農田建設持續推進,一個亟待進一步突破的難點也顯露出來——易開發建設的耕地資源逐步減少,一些基礎條件相對較弱、碎片化分布的耕地逐步納入建設,與高標准農田規模化的建設要求矛盾越來越大,建設難度不斷增加。

  “目前,安徽正持續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力度,落實省級財政承擔地方財政投入高標准農田建設主要支出責任,強化市縣政府投入責任。”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潘鑫表示,將履行好農田建設的統一管理職責,協調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形成工作合力,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

  放大高標准農田的優勢效應,除了增加高標准農田的規模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已有的農田上做文章,讓“高標准”變成“高效益”。其中,基於高標准農田打造數字農業,是安徽省正在探索的一種新方式。

  在位於繁昌區平鋪鎮新林社區的伏羲農場,5000畝的高標准農田正“插上科技的翅膀”,一個無人農場的計劃正在孕育。

  “這裡之前就已是高標准農田了,2023年6月我們重新投入資金、升級改造,發展數字農業。”繁昌區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股股長楊良燦介紹,目前,當地已引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參與運營建設,全力打造“無人農場”。

  在伏羲農場控制中心的大屏上,記者看到,一項項包括土壤墒情、虫情等農田數據正實時展現。

  “我們運用信息技術建立‘天、空、地、人、農機’立體化多維度融合的廣域耕地全要素觀測網絡,實現水稻土壤環境、氣象、長勢、病虫害等數據全方位獲取。”伏羲農場工程師項葉華介紹,伏羲農場還在探索建立農業生產模型,採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形成人工智能大模型決策體系,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耕、種、管、收、運全程數字化管理。

  項葉華預測,未來待伏羲農場管理技術和農業設備進一步成熟后,5000畝的農場僅需5人管理即可,極大提升農業耕作效率。

  “高標准農田建設不是為了建而建,需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農田未來發展模式,早謀劃、早設計。”蕪湖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太華告訴記者,蕪湖市聚焦建設模式創新,深入開展“高標准農田+”實踐探索,大力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為農業賦能增效,全市已建成“數字農田”2.6萬畝,建成全國首個主糧領域地塊級“數字農業示范基地”。(許昊杰)

  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