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林草故事_工程案例_hth下载/华体会HTH官方

长征路上的林草故事

2024-08-23 工程案例

  去夏,一个偶然机会,我陪一群作家记者重走长征路,采访湘南长征沿线的退耕还林还草,耳闻目睹了长征,以及长征路上许多林草故事。它们至今在我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委何副书记告诉我,汝城多银杏,300年以上的银杏树有500株。秋冬季节,杏叶变黄,一丛丛、一片片,在阳光下金灿灿、亮闪闪,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汝城县处湖南省东南部,为湘、粤、赣三省交界,罗霄山脉与南岭山脉东段在此会合,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园林县城和省重点林区县。

  他在这里办过濂溪书院,写过散文名篇《爱莲说》,为这个温泉之乡、水果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增添了一张理学名城的烫金名片。

  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红军长征过境汝城,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攻破碉堡100多座,伤亡9700余人,在汝城人民倾力支持下,成功突破第二道封锁线。

  暗淡了刀光剑影,淹没了鼓角铮鸣。8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战场早已恢复了宁静。

  那日,参观完青石寨红军战斗遗址,我们来到红军借据珍藏地旧址——胡四德故居。这座老宅位于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田心组,始建于1938年,坐北朝南,面宽9.8米,进深6.8米,两层夯土悬山顶楼房。1996年冬,红军借据被发现于此。

  1934年11月初,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部队到达汝城延寿乡,在官亨村安营扎寨,因受的负面宣传,村民们纷纷被迫坚壁清野后躲进了山里。

  红军是个仁义之师,他打心底佩服,组织族人筹集粮食、生猪和鸡交给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

  在红军部队离开时,因红军筹款困难,一时拿不出钱来,叶祖令便找来纸张,给胡四德写下一张借据,并告诉他,“将来全国解放后,你拿上它找当地政府兑换”。胡四德将借据珍藏在灶台的壁龛上,直到去世也没说起此事。

  1996年冬,胡四德的孙子胡运海在老屋里新砌灶台时,发现了这张借据,上面写着:“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佰零伍担,牲猪叁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具借人叶祖令,公元一九三四年冬”。

  1997年5月,汝城县委、县政府按照当时市场价折息兑现了1.5万元,胡运海将其中1万元捐献给了村里的学校。

  一张借据,彰显了军民鱼水情深,兑现借据体现了中国人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青石寨,我们曾聆听红军长征一张借据的故事;沙洲村,我们又见证了红军有一条被子也要分半条给老百姓的感人乐章……

  带我们参观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的解说员叫朱裕芬,本村人。听说我们是搞退耕还林还草的,她指着附近的山岗说:“这山上就有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

  提及“半条被子”的故事。她说,1934年11月初,红军过境汝城。3名女红军借宿在沙洲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她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徐解秀。3位女红军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什么是。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昔日沙洲,交通闭塞,人均耕地不足1亩,基础设施极为薄弱,这里的瑶族人以传统种植为主,品种单一,经济效益差,人均年收入微不足道,村集体收入为零。

  今日沙洲,风光秀丽,公园、荷田、果园、农庄、步道一应俱全,奈李、杨梅、枇杷、水晶梨、百香果、水蜜桃琳琅满目,通过林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建设,已初步绘就了一幅乡村美丽新画卷。

  漫步沙洲,滁水河在身边缓缓流淌,河岸两边,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形成的茂林修竹赏心悦目。朱裕芬说,因为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使红色沙洲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景区。

  兑现的承诺不止一张借据,它要让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国家强起来、美起来。

  一天下午,我们参观一片油茶基地。基地建在当年红军鏖战过的汝城县寿水村,面积73亩,是2015年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之一。

  站在寿水村的油茶地里,青山缓坡在眼前铺开,梯田一垅接着一垅,在阳光的照射下,一棵棵油茶枝叶油亮。

  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它生长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及丘陵地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

  汝城县所在的郴州市,油茶产业在湖南省占有一席之地。今日,油茶已成为郴州林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助推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眼前这片油茶已种植7年,陆续进入盛果期。陪同我们参观的湖南省林业局造林绿化处胡处长说,每亩油茶可产油70斤,每斤市场价60元,每亩油茶收入可达4200元。这是汝城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郴州市林业局二级调研员老胡介绍说,郴州市全市有5个国家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县,油茶种植培养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有6个。早在2017年,郴州市油茶总产量已达2.8万吨,总产值30多亿元。新造的油茶林,每年有5万亩进入产果期和丰产期,油茶产量也以每年20%至30%的增速增长。

  老胡还顺便给我普及了油茶消费的知识,他说,湖南、江西、贵州和广西等地的人吃茶油多些。而湖南、四川、湖北、贵州四省的交界处,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带生产茶油。

  知情人说,退耕还林还草为中国油茶产业贡献颇丰。我顺便请教汝城县林业局邓耿祥局长:“汝城县一共实施退耕还林多少亩?”

  “12.8万亩,包括退耕地造林3.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9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邓局长脱口而出。

  谈到退耕还林还草成效,邓局长向我说了三“显”:一是生态效益显著;二是经济效益明显;三是社会效益显现。

  退耕还林还草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共赢。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多了,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依靠大工程带动,汝城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邓局长和我算了一笔账,退耕还林的树木成林后,生态林按每公顷生产90立方米木材计算,可增加木材71.1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按700元计算,可增加木材储备效益5亿元;加上经济林面积633公顷,每年林木果品的产量喜人,经济效益可观……

  听完介绍,我心潮起伏,写了几句小诗表达我的感受,结尾两句是:汝城访旧迹,退耕成莽林。

  次日上午8时,我们从汝城县城出发,前往30多公里外的文明瑶族乡。路上,车载电视放映着湖南退耕20年专题片。

  路上,湖南省林业局王副局长讲,退耕之初,政府宣讲政策:老百姓耕地不种粮,改种树;树归自己,还可以领补助。

  百姓不相信有这种好事,任务落实很困难。县乡发动干部带头退耕,进行宣传示范。等到补助发下来后,老百姓信了,后来抢着要退耕任务。

  为了得到退耕还林还草指标:老百姓找干部,村里找乡里,乡里找县里,县里找市里,市里找省里,省里找中央,退耕任务成了“香饽饽”。

  我们和宣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罗林双拉家常,话题是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情况。

  罗林双39岁。据他介绍,宣溪村有9个自然村,都是全县第一批参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村庄。村里共有1026口人,1230亩耕地。其中山地500多亩,其余为水田和滩涂。另外有林地700亩。2002年退耕281亩,2004年又退耕0.6亩。

  他说,生态林主要种的是马尾松,经济林主要种的是奈李、水蜜桃。2015年又退耕还林13.3亩,种的是马尾松、枫树。所种的经济林连续15年丰收,每年每户增产增收1万多元。

  罗双林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水蜜桃一棵树能结300斤果,每亩地可以种20棵,每亩地产6000斤,每斤卖3元钱,毛收入能达到1.8万元。除去成本,还剩1万多元。

  罗林双全家很赞成退耕还林还草,他说退耕还林还草一举多得:既能得到国家的补助,又能得到林子,还能腾出劳动力打工或做其他事。

  这时候,风猛烈地吹,雨哗哗地下,但丝毫不影响主客情绪,大家坐在桌边,听罗林双侃侃而谈。

  他说,水蜜桃一个生产周期六七年,一般两年挂果,但是桃树分泌桃胶后,产量和品质都会下降。这时候,就要把桃树更新成奈李。他们家经济林种的主要是水蜜桃,现在由他爸妈管理。家里共有6口人,包括爸妈和四个兄弟姐妹。2002年他退了十几亩,其中水果林有两亩多,生态林有十多亩。他家参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时,他才十八九岁。退耕还林还草一般是退远不退近。远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近处继续耕种。问他最远的耕地有多远,他沉吟一会儿说,四五里吧。

  听完罗林双的讲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一位干部深有同感,他说,坡耕地收入很少,一年产二三百斤粮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很好,直补到户,补助直接打入农民卡中,起初老百姓有些不太相信。等到钱粮兑现了,他们信了,由“要我退”到“我要退”。

  “20年前,中央拿出巨额资金补贴老百姓,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那时国家财力有限,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这位干部接着说。

  “这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美国的罗斯福工程、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都比不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林业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长远谋划、久久为功、坚持不懈。”说到这儿,这位干部提高了嗓门。

  座谈会是临时起意的,没有事前准备,没想到收获满满。会议结束时,雨也停了。我们又奔赴下一个调研点。

  一路上,满眼都是水蜜桃、奈李、水晶梨,还有柑橘、柚子、板栗和锥栗,中间套种花生等矮秆庄稼。

  我到宜章县时,正值梅雨季节,雨一直下个不停。有时大,哗啦啦、哗啦啦;有时小,淅沥沥、淅沥沥,没完没了。

  赓续红色根脉,厚植生态底色,是革命老区林业工作的初心,也是我们这次调研的重点。

  宜章县红色资源富集。著名的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在这里,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也在这里。

  在这里,红色引领绿色,绿色筑牢红色。红色绿色,交相辉映,奏出一曲华美的乐章。

  我们首先访红——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红军长征第三道封锁线。之后,我们问绿——到玉溪镇罗家山村参观万亩脐橙基地。

  玉溪镇位于宜章县中北部,地处“五岭”之骑田岭下。来到山头,只见山丘连绵不断,脐橙林蓊蓊郁郁,犹如海上起伏的波涛。

  宜章县林业局总工程师郑女士是我们的向导。她指着果园对我们说:“这片脐橙1万亩,都是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

  “3万亩。每亩产量5000斤,每斤2元,毛收入大约1万元。”郑女士回答。

  脐橙是柑橘的一种类型。在我国,柑橘分为六种类型,最重要的包含橘、柑、橙、柚、柠檬/莱檬和金柑,属芸香科植物。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也是中国第一大水果。中国作为柑橘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宜章县张县长告诉我,脐橙是该县的支柱产业,种植培养面积已达27.8万亩,2020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

  据张县长介绍,宜章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退耕还林还草、珠江防护林、中央财政补贴造林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全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

  2002年至2021年,宜章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为此国家累计投资1.31亿元,惠及全县19个乡镇和3个国有林场。

  顺便提一句,古桦曾是宜章县莽山公园的职工。古桦何许人?《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的作者。它们都被拍为电影,前者曾火遍大江南北。

  “让红色更红,让绿色更浓,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告别宜章时,张县长一边与我们握手,一边朗声说道。

  “访红问绿”结束,我们乘车离开宜章。雨依旧在下,淅沥沥、淅沥沥,哗啦啦、哗啦啦,像一首动人的歌。

  提起湖南省道县,人们会想到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也会想到中央红军将领陈树湘、等人。

  道县林业局欧局长告诉我,周敦颐于公元1017年出生于道州营道县楼田堡,即现道县清塘镇楼田村。而红五军团中的一支劲旅、“绝命后卫师”红三十四师长陈树湘成功掩护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自己却牺牲于道县。担任红军前卫的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团长则率领红军从道县县城现周敦颐广场处渡江长征。

  暮春初夏时节,我从宜章县来到潇水之滨的道县,看这片红色沃土上的今昔沧桑。

  据道县县委吴书记介绍,道县名称有三个来源:一说是屯兵甬道;一说是理学鼻祖周敦颐故居、道学发源地;一说是水稻发源地,这里曾经发现过1.2万年前的水稻,稻和道同音。

  在道县,我们拜访了清塘镇尹家村退耕还林还草大户尹知成。他营造的是油茶和柑橘。他的承包地共有500亩,其中退耕还林200多亩,每亩收益约1500元。尹知成说,这里的土地租金一亩四五十元。

  他也栽种砂糖橘120亩,2014、2015年造林。栽种的是两年生苗,一亩地110棵,亩产0.8万斤到1万斤,每斤毛收入2元,亩产值在1.6万元到2万元。

  柑橘最早出现在《禹贡》一书中,“淮、海惟扬州……厥包橘柚锡贡”,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橘和柚被列为大禹王的贡品。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2500多年前,长江一带已广泛种植柑橘。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就有炭化了的柑橘种子。在湖北2400多年前的古墓中,也发现了炭化的香橙皮。

  道县的柑橘产业,是我国四个优势柑橘产业带之一的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省林业局造林绿化处胡处长告诉我:“湖南油茶面积、产量、产值各占全国将近一半。”

  道县位于湖南南部、南岭北侧、湘江干流潇水中上游,道县境内潇水长64.7公里,全县6条主要河流汇入潇水,注入湘江,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道县林业局欧局长说,全县土地总面积36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54万亩,森林覆盖率62.51%,湿地保护率78.8%。

  据他介绍,道县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先后实施两轮工程共计20.1万亩,目前已成林面积达18万亩。

  谈到工程实施的效果,他说:“工程实施后,人们的社会生态意识显著地增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为生态优先和乡村振兴‘两个战略’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工程实施中,道县坚持生态脆弱优先、长征沿途优先、贫困乡村优先“三个优先”原则,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长征沿途项目安排比例达40%以上,为实施生态保护提供了强大支撑,为沿途生态屏障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当问到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时,欧局长说,除提高道县的生态质量外,工程实施还直接增加全县林地面积近8万亩、森林蓄积90余万立方米,极大改善了长征沿途地区生态资源态势。

  此外,工程建设还增加了林农收入。项目实施以来,国家直接政策补助道县达2亿元,惠及退耕农户2.6万余户12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3万余人。

  下午6时,我们离开尹知成的柑橘基地,赶往审章塘村葫芦岩红军渡口,那里是潇水支流。当年,红军中央纵队的千军万马,一天之内在葫芦岩完成渡江,踏上新的征程。

  晚7时,在渡口吃饭,喝当地特有的油茶——一种炒米、茶叶、姜葱蒜等作料混合而成的小吃。这一天,我们沿途看到了很多红色、古色和绿色文化,它们交相辉映,成为道县一道亮丽的风景,折射出这片沃土上的沧桑巨变。

  上午9时,进入双牌县辖区。负责接待的双牌县林业局一位副局长介绍,双牌原名泷泊。泷河是潇水中的一段激流。泷泊是这段激流的出口,可以停泊船只。泷泊俗名“双排”,如今演化成地名“双牌”。

  双牌县位于潇水中游,森林覆盖率80%以上,是全国重点林区县。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日月湖(双牌水库坝区)国家森林公园和永州市桐子坳景区均位于境内,有着严格的自然保护地开发限制,不通高铁,也不通高速。

  沿途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恍若桃源。人们告诉我,这里是重要水源退耕还林还草地,种的是唇形科的金槐中药材。

  这是一种很有“钱”途的经济林种。去年,金槐花卖到30多元一斤,亩产150斤,每亩收入四五千元。

  这个基地是2014年退耕还林还草项目,面积250多亩,金槐花年产可达2万多斤,产值60多万元。与之相比照,砂糖橘每亩产值1.8万元,远高于金槐花的产值。

  不过,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宜发展砂糖橘,与一般农作物相比,金槐花的效益是好的。

  到了对岸,步行数十步,就到了双牌黄氏生态土蜂场。主人是退耕农户黄良齐,他拿出槐蜜茶招待我们,说这里属于五星岭乡朝阳村。

  这里以前是林场的一个工区,后来,政府将林区耕地分给职工,每人七八亩,职工靠山吃山,发展多种经营。

  大伙儿一边喝退耕蜜,一边赞不绝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一位干部喃喃自语:“想不到,退耕还林还草还是一项甜蜜的事业哩!”

  黄良齐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他最早种的是脐橙,但失败了,于是改种金槐。这种植物可做中药材,还能提取食品色素芦丁。同时,他还养蜜蜂,发展林下经济,事业逐步走上了正轨。他说,这一切,都要感谢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没有这项政策,也就没有他急需的启动资金。

  “双牌县实施退耕还林总面积达4.2万亩,其中还生态林3.76万亩,还经济林面积4400亩。”这位副局长说。

  从水库经县城到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20多公里的行程中,所见皆是高山低谷,茂林修竹。很多陡峭的山坡上,人工种植的杉木林高大挺拔,郁郁葱葱。

  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县城东北31公里处,阳明山系主峰地带。1934年8月23日,红六军团长征途中,任弼时、萧克、王震曾在这里开过军事会议。

  公园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季节不同,这里的景致也不同:人们“五一”看杜鹃,“十一”朝佛,冬季则看雾凇……

  在公园,我碰到一对退休夫妇。闲聊中得知,他们在这里度假,住的是民宿,包吃包住,一月两人花销4000元。

  秦局长是双牌县本地人。他说,阳明山先有林场,后有林管局,工作人员60多人,管理公园面积17万亩。其他的还有40名护林员,他们都是生活较为贫困的农民。

  双牌县林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胡孟秋是此行的向导。她介绍,阳明山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9.6万个,公园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誉为中国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最高的风景旅游区。

  阳明山还是当年红六军团的途径地,他们曾计划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但因地广人稀、补给困难,只好放弃。如今,山上建有红六军团领导人群雕和烈士纪念塔,是我们重温长征历史的目的地。

  胡孟秋说,公园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竹鼠、野猪、穿山甲、娃娃鱼、蛇等。柳宗元曾经在永州写下《捕蛇者说》,是有现实依据的。以前,这里甚至有华南虎,可惜现在虎啸已成为遥远的绝响。

  阳明山的万亩杜鹃花海十分有名,每年4月底到5月初,杜鹃绽放,灿若烟霞,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天下名山僧占多,阳明山也不例外。万寿寺耸立在歇马庵之上,晨钟暮鼓,睥睨古今。走进寺庙,就见一副对联:“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还有对联写着,“圣人心日月,仁者寿山河”。

  万寿寺里海拔1357米处有一甘泉,叫万寿泉。水从石缝中渗出,清澈甘甜,大旱不枯,久雨不溢,日供千人而不竭。上方建有镇水石塔,有1200多年历史。

  有林才有水。万寿泉永不干涸,是因为这里有着茂密的森林。实际上,公园98%的土地都被森林所覆盖。

  在双牌,我们一路走,一路看。87年来,红军战士和当地干部群众,用自己的热血和辛劳,演奏了一首红绿交响曲。时而舒缓,时而激越……

  离开沙洲时,“半条被子”的故事还在我心中萦绕。这一个故事体现的是鱼水情深,彰显的是为民情怀。半条被子,温暖中国,它时刻警醒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就要继续搞好生态建设,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造福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