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美丽邹城”建设实现进中提质、加速突破_湘东区中医院项目_hth下载/华体会HTH官方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美丽邹城”建设实现进中提质、加速突破

  近年来,邹城市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统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推进和美城乡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环境质量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生活质量提升,“美丽邹城”建设实现进中提质、加速突破,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省县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先进县、省生态文明强县。

  一是实施荒山绿化行动,为大地添绿增美。按照“增绿、添彩、提质”的原则,建立健全“一图布防、一表统管、一网覆盖”的绿化管护责任体系,选择侧柏、黑松等常绿树种,搭配黄栌、红栌等彩叶林种,成片造林2.4万亩,打造治沟与治坡、生态林与经济林、绿化和美化相结合,片、带、网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林体系,形成“三季有彩、四季常青”的绿化效果,带动周边群众吃上“生态饭”,在收获绿水青山的同时收获金山银山。

  二是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让疤痕绿色蝶变。探索“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路径,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的理念,实施“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土壤重构”等生态修复工程,构建“食用菌+生态”“光伏+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11.9万亩,建成总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太平国家湿地公园,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疤痕”蝶变为宜农、宜渔、宜游的“产业高地”“生命绿洲”。

  三是统筹推进生态水系治理,使河湖水清岸美。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拓展“美丽河湖+”效益,实施杨下河、因利河等7条河流水系治理工程,完成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5个重点治理项目,全力推进13个现代水网项目,打造贯通城市湿地和湖泊的生态循环水系,发挥防洪、排涝、调水、生态多重效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平方公里,白马河水质11年持续改善,“国省控”河流断面、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均为100%。2023年,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现场会在邹城召开。

  一是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把绿色发展贯穿到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一手抓战新产业崛起,实施三大培育、两大突破、百亿技改等工程,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层次地融合,打造两个千亿产业集群、六个百亿板块。与“十三五”末相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降低13.2个百分点,工业产业实现量质齐升,邹城获评全省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瞄准高质高效的发展趋势,打造食用菌“超级工厂”,构建“良种繁育-工厂化栽培-功能性食品开发-菌渣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将生产原料价值“吃干榨净”,既提高了土地的收益,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食用菌、草莓、甘薯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公司8家、绿色食品认证6个,省级以上农产品有名的公司品牌达到11个,“邹城蘑菇”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强。

  三是完善创新平台,增强科创服务赋能作用。全力发展创新服务业,注重量的突破,建设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2家、省级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7家,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区”的专业化闭环孵化链条,为创新创业个体提供施展的平台。注重质的提升,围绕智能装备制造、高端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深化地校企科学技术合作,新增省级以上科创平台9个,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3名,打通从科技到产业的“双向通道”,邹城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

  一是增强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打造“双百”城市。聚焦生态宜居幸福城市建设目标,逐渐完备“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中心城区控规评估、两山片区控规、孟子湖西南片区控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规划城区规模达到103.5平方公里。加强与周边城市在功能定位、产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积极融入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及济宁都市区协同发展大框架,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进增量开发与存量更新,增加城市内涵。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片区谋划、设施先行、风貌保护、市民主体、以人为本”的新发展理念,按照区域算大账、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全力突破孟子湖片区综合开发、加速老城区更新、加快两孟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建设,推进铁合金厂等5个千亩以上大片区开发,完成17处老旧小区和3357套棚户区改造,新建口袋公园6处、小绿地13处,新增绿地面积36万平方米,实现新老城区繁荣并进、融合发展。

  三是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建设和美乡村。深入实施“百区千村”三年行动,创新联农、带农、富农新机制,探索党支部联合企业抱团致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致富、科学技术创新引领致富、金融下乡助力致富、乡村合伙人共同致富“五种共富路径”,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56个,打通农业链条一二三产上升路径。因地制宜抓好片区和村庄规划,推动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治理,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等行动,打造示范片区13个,创建省级、济宁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45个,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