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乔是达州广播电视台的一名“90后”记者,多次采访和宣讲周老的先进事迹。作为一个年轻的90后,如何体悟有着90多岁高龄、76年党龄的优秀员的思想境界?“可能我是个比较感性的人,每次讲到周老,我都会莫名地被周老的大德、大义和大爱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杨银乔说,每次采访和宣讲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93岁的周老也被我们称作‘90后’,我们都是‘90后’,也能深深感到‘共振’!”
“采访周老线多岁的他,每次预约不是在帮群众办事,就是在办事的路上;每次谈到做的那些好事,他总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并且不准我们有一丝一毫的拔高”, 杨银乔感慨,作为一个媒体人,在逐步深入的挖掘、采访和宣讲周老先进事迹的过程中,周老的高尚形象和精神特质在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在我们周老身上,正好有着习提倡的‘三牛’精神。而这‘三牛’精神,正好就是周老一生最准确的概括和最真实的写照!”
“首先,我们的周老,从始至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论是地下党时期为群众翻身求解放,还是工作期间为群众办实事,甚至是退下来后为群众找出路,周老没有一天离开过群众。他始终以一名战斗员、服务员的自觉,数十年如一日丝毫没有保留地付出,不求回报地奉献。他在群众中待的时间足够长、在群众面前的表现足够稳、在群众中的口碑中足够好,与群众的感情足够铁。这样的周老,他就是一头‘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其次,我们的周老,一辈子艰苦奋斗,冒着杀头的危险开展地下工作;下乡曾穿烂草鞋10余双,被群众亲切的称为‘草鞋书记’;作为一名厅级离休干部,至今住的还是80年代国家分配的老房子,沙发补了又补,家具修了又修,一部老式电视、一台挂机空调,就是最值钱的家当。他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到了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群众、捐助公益事业和传承红色基因上。这样的周老,他就是一头‘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再次,我们的周老,离休后本该颐养天年,但他却选择去了海拔高、条件苦的万源花萼山,一干就是将近三十年,只为护住山林鸟兽,只为帮助群众斩陋习、拔穷根,最后硬是以一已之力,激起群众改善生态、脱贫奔康的信心斗志,推动花萼山建成川东北唯一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帮助花萼山人民找到了一条‘靠山吃山’的新路,这就是周老一个人的新长征。这样的周老,他就是一头‘创新发展的拓荒牛’!”
“周老身上的‘三牛精神’,始终有一个‘内核’在支撑,那就是周老70多年笃定笃行、至纯至粹的党性:他用一生的行动揭示了人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的深刻内涵,他用一生的努力彰显了人服务人民、追求事业的根本宗旨,他用一生的付出诠释了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永恒真谛。正是因为有这个党性‘内核’的强力支撑,所以在周老身上的‘三牛精神’,显得是那么自然纯粹、那么不容质疑、那么高远丰厚!”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杨银乔的讲述中,周老身上独特的“三牛精神”,贯穿于他毕生的行动,体现在他作为人的特质上,那就是他找党的初心、许党的忠心和报党的决心,党就是周老一生的追随。
1928年3月,周老出生在原达县地区巴中化成乡一个穷苦农民家庭,红军走后,家乡就生活在的之下。在他最黑暗、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周老幸运的进入了一所“白皮红心”的学校——化成小学读书。这里的老师大多都是地下党员,他们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地开展党的活动。在他们感染激励下,周永开和同学们到处张贴抗日标语,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杀头的危险,不顾一切地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慢慢的变成为学生中的革命骨干。
1945年初秋,一个黎明前的夜幕下,在现在的巴州区奇章中学后山,17岁的周永开在地下党员王朴庵的指引下,握指成拳、秘密宣誓,因为环境特殊,尽管周老刻意压低了声音,但他那句“我加入,是为了穷苦人翻身求解放,我不怕死,绝不当叛徒”的铮铮誓言,如喷薄的火山澎湃涌动,炙热猛烈;又如扎根的种子深埋心底,至死不渝。
一念既出,万山无阻。入党后的周老,先后担任了党小组长和巴中中心县委组织委员,他积极在学校和农村发展党员,还建立了1000余人的地下武工队,组织并且开展轰轰烈烈的抗丁、抗粮、抗捐斗争。为方便工作,他把妻子也发展成为党员,夫妇俩曾好几次遭到当地保甲长的暗杀和抓捕,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毫不畏惧、越战越勇,总是出色的完成了各种秘密而艰巨的任务。
解放后,尤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国际运动陷入底谷的时候,周老又把他的精力放到了传承红色基因上。周老经常说:当年,在他最痛苦、最黑暗、最无助的日子,是他的老师们在他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帮他找到了人生最正确的道路。他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颗种子一代一代传下去。为此,周老多方奔走呼吁,建起了蒲家英烈园,并拿出个人积蓄塑起了30多尊革命伟人和本地革命先烈的雕塑;他还联合达州、巴中、邻水共12所曾经开展过工农运动的学校,成立了“巴渠共运友好学校联谊会”,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在30年前就大量开展了革命传统和党史学习教育。他还历尽千辛万苦,成功策划拍摄了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甚至在周老家的客厅正中,很久挂的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的画像。
现在的周老,每天的第一件事,总是把鲜红的党徽庄重地佩戴在胸前。他说,这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员。每月一发工资,他一定会拉着老伴拖着年迈的身体,坐公交车前往党支部交纳党费。他那泛黄的党费证上写着10个字:党费月月交,党性步步强!每年的清明和春节,他都会到蒲家英烈园,去祭拜为革命牺牲的英魂。
2011年,在中国90华诞之际,周老自费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一锤地将“中国万岁”和“为实现而奋斗”等几幅超大标语,錾刻在他出生地化成镇梁大湾村的山崖上,他要“以山作纸,歌颂他一生深爱的党,为后来者指引方向”。这是何种的忠心、何等的赤诚!他说,作为员,战争年代就要一颗红心为党牺牲,和平年代则要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组织入党是一阵子,思想入党是一辈子,党,就是他一生的追随!
今年清明前一天,周老像往年一样,冒雨前往他亲手建立的蒲家英烈园祭拜烈士。祭拜后,周老要再次看看《巴山教魂》专题片。刚看不到两三分钟,只见周老的双眼直直地盯着屏幕,眼泪止不住地一个劲儿地往下掉。这个《巴山教魂》是30年前周老亲自策划、亲自组织拍摄的,前前后后周老更是看了成百上千次,而这次播放的碟片,也是周老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周老竟然还是止不住的掉下眼泪。这是一种什么样对党深情、什么样的赤胆忠心?这恐怕只能用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来解释吧!
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大量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面对大量名与利、得与失的考验,老周都始终以身许党、忠党为民,越是艰苦的斗争,他越有执着的精神、越有无畏的担当。他经常说“我们员,为党工作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绝不能有私心杂念”。
作为老一辈员,周老经常告诫自己不能有丝毫的私心杂念。至今,周老还住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分配的房子。单位政策性集资建房,论资历和职级,都该周老第一个选,但是他没要。没房的儿女提议把选房资格让给自己,被周老狠狠批评了一顿:“你又不是我们单位的!”对这种“倔强”的做法,家人早已习以为常,因为他这一辈子,党和人民的要求就是他的准则和规矩,符合的就做,不符合的就坚决不做。组织上准备提拔他的老伴儿,他说能力不够,群众会有意见;组织要提拔他的儿子,他说还年轻再锻炼锻炼。至于孙辈,他更是顾不上,甚至见面都很少。为正家风,周老还别出心裁搞了个“家魂奖”,考试内容很特别,不是技能才艺,而是一年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周老的孙女周婧说,几十年来,从没看到过周老为老伴买过一件首饰,也没见过周老给家里置办象样的家具,他们更没有收到过周老一分的压岁钱,简直“抠”得不能再“抠”了。
然而,对“私”的极端节俭背后,又是周老对“公”的无限慷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老交纳十万党费,抗击新冠疫情他再捐十万现金。周老说以后还要捐出自己的住房、全部的存款和离世之后的遗体。他说他要“干干净净的来,干干净净的走”。
虽然周老给家人的物质支持很少,但在关怀他们的生活起居上总是充满温情。每顿吃饭,第一筷子菜他总是夹给恩爱几十年的老伴儿。家里人知道,这个看似没有人情味儿的老革命,其实心里深爱着自己的家人,只是他几乎将他的全部积蓄和手中权力,用在了一生追随的党和人民的事业上。他一生清廉、节俭、奉献,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着最高的精神富足!
花萼山是达州的一座革命名山,当年发生在川陕苏区的反“六路围攻”,正是花萼山用她那坚实的胸膛,抵挡了敌人数百次疯狂地进攻,最终保住了万源,保住了川陕苏区,保住了胜利的希望。
1994年,已经退休的周老,带队上山策划拍摄《血战万源》,看到先烈们浴血奋战守护下来的花萼山,看到他心中的革命圣地、红色净土,由于老百姓毫无节制的烧山找药材、砍伐古树名木、捕杀野生动物,竟然变得满目疮痍、千疮百孔,大片大片光秃秃的,就像被人剥去了衣裳,这比要他命还要痛。他下定决心:上花萼山、保护花萼山。
于是,周老几乎拿出他的全部积蓄,在花萼山上买了三间茅屋作为“根据地”,还聘请当地五、六个村民成立了护林队,再次打响了“花萼山保卫战”。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当地老百姓看来,你要保护花萼山,就是断了我们的生计,就是要我们的命。你不让我们活,我们要拼命。所以,最初那几年,贴标语的、搞破坏的大有人在。更不可思议的是村民拿着猎枪,顶着护林员的脑袋,要来个你死我活……几个人“对抗”整个花萼山,对抗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难度可想而知。
现在到花萼山项家坪村的陈列室,会看到里面存放着37根简易竹木拐棍。当年,周老就是拄着这些拐棍,带着护林员,拉着树枝和藤蔓,手脚并用翻高山下深谷,硬是走遍了花萼山的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社,赔着笑脸挨家挨户的宣传和解释。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山泉,晚上就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靠着“誓要把绿色还给大山”必胜的信念,支撑着很难来想象的精神和身体双重煎熬。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苦口婆心、春风化雨,看到周老为保护花萼山差点连命都丢了,村民们也都渐渐解开心结,再也不好意思贴标语、搞破坏了,并且慢慢参与到了护林造林中。
20多年来,周老自己掏钱、多方发动,共护林4万余亩71万株,种植“清风林”1300亩3.1万余株。花萼山也先后被评为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的花萼山,漫山苍翠、摇芳曳绿,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周老保护花萼山,难道仅仅是为保护心中的那块“圣地”、那方“净土”吗?答案是否定的。周老是把他的党性,把他对党的爱,深深的熔铸到了人民性之中。他爱这座红色之山,更爱山里的人民,他既要“斩陋习”,更要“拔穷根”。
可是要“拔穷根”,没有路可不行呀。周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着村民大会就放出话来:花萼山不通车,我就去跳玄天观!
为了早点确定村道的线年正月初六,年还没过完,周老就按捺不住,不顾天寒地冻、大雪封山,非要亲自上山再走一趟。他带着一名向导,向花萼山深处徒步穿越。那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两千多米的花萼之巅,简直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由于山高路远,加之积雪过腰,走到九龙池时,精疲力竭的向导再也支撑不住,一瘫坐了下去。当他回头看时,才发现周老已经深陷积雪,脸色发白,动弹不得,连话都说不清楚了。在这荒山野岭,四周又没有人,想拖又拖不动,怎么办?无奈的向导只好将周老丢在原地,漫无目的地去寻求救援。两个多小时后,当向导带着救援队伍打着火把找到周老时,他已全身冻僵、呼吸困难,救援人员用自制的滑竿,将他抬下山时已是第二天凌晨,经过紧急抢救才逐渐苏醒过来。
捡回一条老命的周老,更是打定了主意,全身心投入到修路的工作之中。他说破嘴皮四处协调,磨破手皮开山辟路,2004年10月,硬是带着大家在花萼山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崎岖蜿蜒的云中天路!
有了公路,还要有产业。周老提出了新的“靠山吃山”,他带领村民人工繁育和种植萼贝,终于找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现在很多村民只要肯干,一年光靠卖人工药材,都可以挣几万到十来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年,周老已经93岁了,但他还时刻不忘花萼山,不忘花萼山上的人民。每当谈起在山上的艰苦岁月,尤其是他的几次遇险,周老都会坚定地说:“我是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是自愿上的花萼山,如果死了,就埋在那儿,上面栽一棵树,我在下面作底肥。”
这,就是我们的周老。怀着找党的初心、许党的忠心和报党的决心,他一生甘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一辈子以身许党许民、一辈子以诚忠党忠民、一辈子以行为党为民、一辈子以心事党事民,活得如此真实本色、如此清澈无瑕、如此甘之若饴,他确实不愧是一名“全国优秀员”。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什么我们党能在经受了无数大风大浪、艰难险阻后非但没有一蹶不振、黯然退场,反而越发强大、光芒愈盛?现在,我终于找出了答案:正是因为有一代一代像周老那样的人始终不渝坚守着信仰,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穷尽一生去奋斗、去奉献,信念坚如磐石,内心无怨无悔,我们的党才得以生生不息、越发强大,我们的事业才得以棒棒接续、代代相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追寻着他们的光辉足迹,坚定不移的跟着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