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1910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父亲蒋景鋆(1889—1940),母亲楼仙筹(1890—1941)。
艾青一至四岁寄养在本村贫穷农妇大叶荷(即大堰河)家,五岁开端上私塾、小学,喜爱绘画和手工艺。1925年9月,15岁的艾青考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结业后于1928年9月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院长看到他的画,说:“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到外国去吧!”
1929年春,19岁的艾青赴法国巴黎学习西洋绘画,绘画之余,阅读了很多的西方文学名著,开端诗歌创作。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犯上海的一二八事故迸发,这一天,艾青登上了从马赛回国的邮轮,一个月零四天后到上海,不久即参加上海的我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紫蓝、青灰、草绿,由深到浅,从暗到亮,三种颜色错综交错在一起;林子、山坡、草原,从高到低,一层又一层;立体的颜色视光照的明暗而有规则地变幻。“绿的草原”分行重复,好像是作者在欣悦地喝彩:一块草原,又一块------而这一切都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晨光无处不在,鲜亮而有穿透力。
层次感、立体感极强的颜色却成了布景。烟,乳液似的烟,才是主角。更毋宁说,光,晨光才是主角。“新鲜”,既是烟的质量,又是人的体会。新的一天开端了,那样的鲜亮,光亮普照大地。“乳液似的”,有一种质感,稠稠的,凝态化,固态化;有些厚度,浓浓的,纯纯的,白白的。是不是还散发着一点儿馨香与甜味儿?一个“流”字,强化质感的一起,就由静转动了。动态结合,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生机的早晨!
所以,作者的情感喷薄而出,直抒胸臆:“啊,当拂晓穿上了白衣的时分,郊野是多么新鲜!”拟人方法,洋溢着高兴与赞赏,是否还有些面临纯洁的敬意呢?“新鲜”再次露脸,成为诗眼。
结束是一个特写。深夜光辉闪烁的灯火,这时却变成了“微黄”,整个画面又点染上一颗颗的微黄,颜色更为丰厚了。不管它怎样“颤栗”,“微黄”岂能与晨光争辉!这一比照烘托,新旧交替,万象更新,大光亮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