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去哪儿?看“典型”!如今,一些领导干部搞调研,目的地不约而同地选择“盆景式”的乡镇和典型单位。这样的调查研究,往往只看到了实际当中最好的一面,却忽视了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处理问题,而不是做做样子、走走秀。调查研究一直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陈云同志有一句名言:“我们做工作,要用90%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决定政策。”因为“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这里所说的“研究情况”,一定是周密的调查,一定是对各方面的情况做收集和分析,一定是为有明确的目的性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处理问题打下基础。
解决问题的目的性决定了调查研究的周密性,进而决定了行走路线的科学性。周密性是说对真实的情况要有全面、切实的了解,要确保听到真话、看到真事;科学性是说既要到先进的、好看的地方,更要到落后的、有问题的地方。
说到处理问题,就像医生问诊,总要问一下“哪儿不舒服?感觉哪里不正常?”而不能上来只问“你感觉身体哪儿最好?”“你介绍一下保持健康的经验。”工作中抓典型、推广经验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找准落后地方的病根,摸清典型推广的可行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就像医生,调研工作的目的是诊察治病。
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领导干部开会讲话、作批示、签发文件,说的都非常好,但老百姓有时觉得很遥远、很虚幻。这是因为这一些好的东西落地有一个过程,而且常有“最后一公里”、“最后一步路”隔着。所以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要一边了解真实情况,一边解决实际问题;下基层要多往贫困地方走走,少些锦上添花,多些雪中送炭;要带着真挚的感情下基层,怀着诚意倾听呼声,揣着感恩的心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