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在2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江北产业多点开花,抱团发展。
为落实全省三个“一号工程”,促进经济稳进提质,江北区全媒体中心推出深度观察类栏目“解码江北产业提能 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城区”,聚焦江北优势产业,反映产业高质量发展亮点,挖掘产业高质量发展经验,助力江北产业提能,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创智和美城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城区贡献力量。
在宁波市江北超艺花木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郑国明正忙着为杜鹃、冬青等花木修剪整枝。修剪完成的作品被小心翼翼地装进木盒后加以固定,一箱箱的盆景被工人搬上等候在一旁的大卡车上。
在虹星村,像郑国明这样从事盆景相关工作的村民占了9成。全村有60多个盆景种植基地,种植培养面积小的有100多亩,大的有600多亩,两三亩小规模种植几乎家家都有。目前年出圃盆栽类园艺260万盆,盆景苗木年产值达到62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西欧、东南亚等地,已成为华东地区一个重要的盆景苗木特色基地,被誉为“中国微型盆景第一村”。
盆景产业之于虹星村的重要性,在星罗棋布的盆景园中可见一斑。在五十多年的悠长岁月中,这个“老牌”农业产业早已从方寸盆景长成了“参天大树”,登上了国际舞台,一条以盆景为主题的“共富路”在这里越走越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很多偏远的山村一样,虹星村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那方水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整个村庄都仰仗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以种植花木为生。但不便的交通条件显然抬升了花木的运送成本,因而虹星村也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在以粮为纲时代,虹星村村民常常吃不饱饭。
穷则思变。上世纪80年代,村民邵秋良去上海送苗木时惊奇地发现,相比自家卖不起价格的普通苗木,凹出了造型的盆景不仅价格高得出乎这些老“苗木人”的想象,而且还很受金发碧眼的老外钟爱。
“都是苗木,换了个花样就能卖出好价格,这个生意我们为啥不做?”于是,这一信息一传十十传百,传回村里后,大家开始跃跃欲试,尝试种植附加值高的盆景。
邵秋良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将第一批盆景送到了上海。然而邵秋良的逆袭之路远比想象中难:没有门道,不懂英语和繁杂的出口手续,只可以通过一家贸易公司和老外做生意。一来二去,他辛辛苦苦培育四年的花木,大部分收益被贸易公司这个中间商赚去了。此外,由于没法非间接接触到外国客商,他的产品也常常摸不准老外的口味。
对于穷了一辈子的虹星村村民来说,这一些难题根本不可能阻碍他们向“钱”进,邵秋良亦是。他在默默积累客源的同时,通过种种途径了解国外的流行时尚,改进产品,等待时机。
2003年,邵秋良了解到国外对盆景无土栽培的新要求,果断花费高额成本引进无土介质技术,用椰糠代替泥土。品质提高了,死亡率下降了,还获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更进一步拓宽了苗木产品出口的销售之路。
渐渐地,凭借着拳头产品,邵秋良打出了名气,很多外国客商慕名而来,他接下了第一笔“自主品牌”的生意。一盆盆景平均利润在30%左右,第一年他的出口销售额就达到80万美金。
出海成功,也使得邵秋良有了“开疆辟地”的信心,如今他的种植基地面积已经达800多亩。
对于和苗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村民来说,浇水、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可谓驾轻就熟,但如何让苗木长成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着实有不小的难度。
那时候的郑国明可算是赶上了转型的好时候。1983年,他来到邵秋良的虹星园艺中心当工人。在师傅的指导下,真心喜欢园艺的郑国明从小苗开始管理,学习修剪、攀枝、绑扎、定型、上盆等,逐渐熟练掌握了所有的环节的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园艺基础。“当时,我们主要学习了苏派、海派、粤派等盆景流派,借鉴他们的优势,形成了虹星派,很快被市场认可。”郑国明说。
过了几年,郑国明开始在自家的5亩承包地上种植苗木,做起了自产自销的盆景生意。凭着一股执著劲,郑国明拉着产品一个个地寻找对接花卉市场,摸索销售的路子,积累客源,学习盆景出口的流程,同时依据市场风向一直在改进产品,他的微型盆景、水石盆景立体感强,丰茂精美,无病虫害,深受各地客商青睐。
“用行线月,在发现自家园艺基地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后,郑国明牵头创建了超艺花木专业合作社,吸收同行和周边农户,合作社从7名社员慢慢发展到52人。
“空间要有疏有密,构图要产生起伏变化,要有‘林’的感觉”“在盆内堆土堆、配石、布景,会使盆景更生动活泼”“造型方法常用棕丝结扎法、铅丝缠绕法、折枝法”……关于盆景艺术造型,现在村里很多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要做得好,可有的是讲究。虹星村年轻一代的“盆景师”陈金龙做的就是这个学问。
在陈金龙看来,盆景要做好,离不开艺术,时尚瞬息万变,而盆景培育期长,所以要真正做出高价盆景,还是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一味追逐时尚。在跌了几次跤之后,陈金龙不再依样画葫芦,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设计。
对于时尚,陈金龙有自己的解读。“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元素。他喜欢将盆景打造成立体的水墨画,或是赋予古诗的意境,这就非常对“中国通”们的胃口。为了控制风险,陈金龙每批的设计大多只有几百盆,价格却高出别家两倍左右。
若把盆景产业比作时尚“T台”,那么“虹星派”盆景早就有资格在米兰“时装周”上走秀,为小村挣脸了。
随着虹星村盆景产业的声名鹊起,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回家继承父母的“衣钵”。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理念新思路,为虹星村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
1986年出生的邵旦是个名副其实的“苗二代”,他的父亲就是邵秋良。邵旦一直考虑着让传统农业搭上现代“电商”的快车,在2014年和2015年,先后在网络站点平台注册了“宁波虹星园艺中心”和“瑞昇园艺”两家店铺,陆续积累了几万的粉丝。
“什么造型、胸径多大、分叉几枝,客户能在网上直接通过你自己的需求下单。”坐在电脑前,邵旦轻点鼠标就能够实现交易,为客户提供私人定制式的服务。
网店销售只是“邵旦”们触电上“网”的第一步,随着“直播经济”的兴起,年轻人们很快将视野投向了更为宽广的领域。
手机成了“新农具”,苗圃摇身一变成了“直播间”,可谓是种植和直播双管齐下,产量和销量两手抓。“亲们,我们一起看看这盆黑松,这个品相是十分好的,摆在办公的地方写字台或者家里客厅都很合适。”在村里的微型盆景直播基地直播间里,摄影灯将村民严建安照得相当自信,他一边轻轻转动旋转台上的盆景,一边对着手机镜头侃侃而谈。很快,这株黑松便以3000元的价格成交。“通过直播,我的粉丝们可以仔仔细细地挑选,买到中意的盆景,所以直播间的生意比网店还要好上那么一点。”严建安和记者说,每天固定来做直播的村民和商家有10余人,傍晚时候就会有快递小哥开着货车来取货,将盆景送往天南地北。
50多岁的陈良玉是虹星村盆景圈小有名气的主播,也是最勤快的一位。他平日里不怎么直接吆喝卖货,就是给网友讲讲养护知识,在直播过程中,她钻仓库下花田,无形中展示了自己家的产品。反其道而行之的的陈良玉,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每次直播带货,陈良玉都能接到100多笔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陈良玉和记者说,一次,有一位来自江苏宿迁的网友看完直播后,直接叫了货车过来,装走了价值10多万元的苗木。
近年来,在江北区、慈城镇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虹星村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约16亩的微型盆景直播基地,并引进专业团队负责运营,帮助实现盆景产业的线上销售和线下内容及品牌的孵化,在1.1万平方米的“微盆景共富播坊”实现了从“房东经济”向“直播经济”转型。
直播“热”了,盆景“火”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虹星村带着盆景“触网上云”后,已累计开展近百场“苗木书记带你看虹星”直播。去年,全村盆景销售额超过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