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境】¦ “国赛”回来说《三问_新闻中心_hth下载/华体会HTH官方

【花境】¦ “国赛”回来说《三问

2024-05-10 新闻中心

  2023年“贝利得杯”全国花艺环境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以下简称“国赛”)圆满落幕,在行业内外引起了重大关注。由于设计竞赛和施工竞赛项目都是花境,再加上理论考试中也有花境内容,因此有理由说此次花艺环境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其实是一次高规格的花境竞赛。

  10月5日,《现代园林》公众号发了我的小文章《花境竞赛“三问”》,感谢超过1100人关注了这篇小文章。10月14~16日,我有幸参与了“国赛”的评审工作,收获良多。现将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但凡花境赛事都有自己的导向。本届国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促进花艺环境从业者提高素质、助力城乡绿化美化高水平发展”为导向,并将“长效花境”作为参赛花境作品的景观目标,明确告知参赛者落地作品将被开封铁塔公园长期保存展示。假如把“以赛促训”等视为宏观的导向,而“长效花境”则是一个需要参赛者用作品去阐述的微观目标。植物的适生性和合理的栽植密度是与花境景观长效性联系最为密切的两大因素。为强调“长效花境”,国赛放弃参赛选手展示所在区域特色的意向,坚持参赛作品所选植物须适应开封当地的天气特征情况和竞赛场地具体环境的原则,并在设计的具体方案评审中,有评审专家着重关注参赛作品所用植物材料的生态适应性。体现“长效花境”导向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合适的密度。给植物留足必要的生长空间,是展示植物个体之美与群体之美的必要条件。参赛作品既要接受专家的专业评审又要接受观赏者的审美评价,怎么样处理好栽植密度与即时景观的关系则显得很重要。首先国赛把“数量(密度)合理”作为对设计的具体方案的考核内容,还把“疏密有致”作为对落地作品的考核内容。对具体植物的栽植密度则不做硬性规定,而是让参赛者根据植物特性和景观要求灵活掌握。这样既体现了竞赛的导向,更有助于参赛者的个性发挥。从国赛对设计的具体方案和落地作品的评审现场看,多数参赛选手都较好地领会和贯彻了竞赛导向,发挥了较高的水平。

  组织国赛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促进相关从业者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掌握从业基本技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传统园林行业的岗位职能设置相对较窄,设计、施工与养护岗位相对独立。在工程量比较大、质量发展要求不太高,且有专门岗位进行协调的情况下,这样的岗位设置也有其合理之处。但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一线从业者岗位能力的延伸与拓展已经势在必行。花境类工程一般体量比较小,植物种类丰富,质量发展要求精细,因此更需要集设计、施工、养护指导于一身的综合性专门人才。从就业、创业的角度看,此类综合性专门人才更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为考察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国赛实施综合考核赛制,参赛选手需要接受理论知识、方案设计和落地施工这三个环节的考试考核,并根据各部分的重要性设置不一样的权重,使国赛更接近产业实际。国赛除了设置“花境作品”和“园艺雕塑”两个单项奖外,还设置了综合奖,以鼓励参赛选手的全面发展。可以相信,通过这次国赛,参赛选手都了解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岗位能力,发现了自己的强项和短板,明确了发展趋势。对于没机会参加本次国赛的从业者来说,也看到了职业发展的前景和努力的目标。据悉,有些参赛团队慢慢的开始寻找差距、制订措施、力求突破。有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派选手参加本次国赛的省市,已经通过咨询会等形式加深了解国赛。

  首先,要明确赛事的导向,换言之就是组织赛事要达到的目的。导向既要有宏观的,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更要有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所有参赛选手都需要努力去实现的微观目标。宏观目标应策应国家的大政方针,并一以贯之地坚持。微观目标应聚焦行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痛点和难点,通过努力可以在本次赛事中得以解决或实现的问题。国赛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作为此项赛事的宏观目标,而将“长效花境”作为此项赛事的微观目标,是符合作为国赛的站位和花境发展的详细情况的。

  其次,用赛制保障赛事导向的实现。国赛除了在参赛选手身份、选手选拔路径等方面尽量体现了面向一线职工、鼓励岗位成才等导向外,还在花境设计施工总要求中明确:“在抽签决定的工位上,实现一处“长效花境”,赛后长期保留”。在设计的具体方案竞赛评分细则中明确:”植物适生性好,能基本体现区域特色和长效花境的要求“、”各类植物配置比例合理,其中多年生草本花卉不低于60%,一二年生花卉不高于20%“。这些具体实际的要求即体现了长效花境的特质,又符合现阶段我国花境(特别是公共绿地花境)发展的实际要。与此配套的还有赛前集中培训(包括对参赛选手和裁判的培训)、对参赛作品的二次加密等措施,既保障了竞赛导向的实现,又保证了评价的专业性与赛事的公平公正。

  国赛是成功圆满的,引起了社会对职业技能、一线从业者的更多关注,加深了业内外对花境这一特殊植物景观形式的了解,激发了从业者学习掌握岗位技能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发挥竞赛的”正能量“,结合我此前写的《花境竞赛”三问“》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提前和延长对参赛选手的赛前培训。此次国赛组织参赛选手集中赛前培训是必要的,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由于全国花境发展水平不一,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对花境的认知水平和岗位技能参差不齐,对赛前临时培训的内容在理解和掌握上也肯定不一。为提高赛事的整体水平,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建议至少提前一个月进行一次直接面向所有参赛选手的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赛前培训。

  二是加强竞赛施工现场的过程考核评价。作品效果的评价只是结果性评价,而过程评价也很重要。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园艺技术事关设计意图的实现程度,也事关花境作品能否长效和日后景观维护的难易。现场施工中微地形营造、土壤改良、容器苗的脱盆和根系处理、栽植深度和回土松紧度等基础园艺技术,属于”隐蔽工程“,在作品完成后的评审打分中,不容易直观发现。即使是发现了,也难以纠正。因此就需要加强过程督查,以便及时有效地发现和纠正问题。以本次国赛为例,本次竞赛的施工部分是由参赛选手带1名助手进行实施工程,为了更能直观考察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应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考核参赛选手的施工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文明施工行为,避免助手“越俎代庖”。

  三是建议增加落地作品的评审次数。为更好考察花境作品的长效性,以及强化参赛者对长效花境的认知,建议增加对落地作品评审的次数。最好评审三次,相邻两次之间相隔时间不小于一个月。从一些省级花境竞赛的实践看,这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考虑到参赛选手无法在整个作品评价期内直接参与养护操作,建议在设计的具体方案中增加针对该作品的至少一个季度的养护技术指导书。作品落地后参赛选手通过遥控手段参与养护技术指导,并根据花境植物以及作品景观的实际变化,完善和调整养护技术。为将“遥控指导”落到实处,建议将最后一次评审分值中的10%交给现场负责养护的技术人员根据参赛者的指导行为和指导效果给予判定。增加评审次数肯定会增加赛事成本,但从整个赛事的效果来说,这点成本是值得的。

  参与国赛评审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国赛后,我对《三问》中的某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成海钟中国园艺学会球宿根花卉分会副会长、花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