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的《“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中并列展示以作比较的瓷器,旨在展示赝品与真品的差别,以警醒文物爱好者谨慎收藏。(图片来自:中国首都博物馆)
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因为独出心裁的“紫金锤砸宝”环节而一直受到关注,在收藏类电视节目中收视率居高,不过最近却被质疑“误砸文物”引发不少争议。8月21日,北京文物局派请专家到首都博物馆进行检验确定,宣称王刚在节目中所砸的藏品都是赝品,然而围绕这档节目的争议却还在一直在升级,人们关注的重心包括从所砸藏品究竟是真是假?节目该不该采用“砸宝”如此极端的解决方法?还有人说所砸的赝品都是事先从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故意买的假货,然后找来所谓的“持宝人”上台表演……实际上对于观众来说,如果能为欣赏而收藏,减少一些投资心态、检漏心态,也许是更加理性的选择。
《天下收藏》中,如果经在场专家鉴定持宝人的瓷器为假,在双方签署完毕协议后,主持人王刚会挥起紫金锤将“赝品”砸碎。这一直是观众比较关注的一个看点。今年5月,首都博物馆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的《“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品全部为瓷器,由首都博物馆提供40余件(套)瓷器真品,与北京电视台栏目组提供的30余件赝品放在一起对比展出。旨在展示赝品与真品的差别,以警醒文物爱好者谨慎收藏。
但是,展览中的被砸“赝品”却遭到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专家的质疑,在看完展览之后姚政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王刚砸的不是赝品,而是真品。此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宁玉新更指出:“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其中更是有三成为“珍品”,并表示敢为自己的言论负法律责任。
言论发布,立刻引起轩然。8月21日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4位专家前往首都博物馆,对《“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展出的84件套(其中赝品40件套)文物做了全面鉴定,结论为:王刚所砸瓷器都是赝品。
随着艺术资本化的到来,艺术品收藏变为高额利润的代名词,其高报酬率不断吸引着大量资产金额的投入艺术市场的洪流之中。但艺术品的“真”与“假”,一直是我们没办法回避的问题,其实,某些“假”东西也有它的价值。
例如假画,造假大体上分为四种形式 ——摹、临、仿、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有记载:“古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人皆借以糊口。”古人不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有意识地造假,而且还常常在临摹前人作品的时候留下许多非功利性的“赝品”,大名鼎鼎的张大千,就曾仿石涛、八大的作品,并骗过当时国内不少知名的鉴定家,并在民间流传了许多趣闻轶事。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寅《溪山鱼隐图》卷,以及辽宁省博物馆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它们或是宋代摹本,或是师友代笔之作,皆属假画的范畴,却都进入博物馆并成为镇馆之宝。这些旧时名家高手的仿品及代笔,谁能说它们没有收藏价值呢?
在以经济标杆作为主流甚至是唯一价值评判标准的这个时代,艺术收藏也更多的被视为投资方式而非情趣与爱好。拍卖会上,人们关注的是出了哪些“天价拍品”;评论一位艺术家,人们用“他的画多少钱一尺”来挂标签;说到一位收藏家,大家关心的是他的藏品能卖多少钱而不是有多少学术、艺术价值;就连媒体想要为古籍收藏、版画收藏等冷门收藏种类鼓与呼,打出来的标题也是“价值被低估可逆市进入”之类。在这样的艺术市场环境下,难怪人们会急着“去伪存真”,把假的砸掉,把真的卖掉。
从这个角度上说,《天下收藏》作为一档收藏类节目,过度追求眼球和娱乐效应,简单地用经济利益来判断文物价值,起到的社会效果有待商榷。
当然,《天下收藏》这个栏目砸掉的那些瓷器,目前看来只是些当代工艺仿制品,但如果是清代仿明青花、民国仿乾隆瓷画板呢?某一种意义上说,它们也是“赝品”,但它们也有自己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收藏的意义,我以为,最主要的应该是让艺术进入生活,在欣赏和研究藏品的过程中获得愉悦,而不是今天买的这件器物明年能涨几个百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名家仿名家、旧时名家高手的仿作和代笔之作虽然都属于假画的范畴,但从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制作质量来看,其历史及美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都不容忽视。至于那些今日以高科技产品做临摹的专业化、集团化的伪作及假借收藏家的名声,利用著录作伪的新型赝品,则不但毫无收藏价值,扰乱书画市场,还侵犯了艺术家的知识产权,最终贻害社会。冯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