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县台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工程建设项目区,易县牛岗乡台底村党支部书记牛全江介绍栽植的“爱妃”苹果树。本报记者 吴新光 摄
12月18日上午,在易县台底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签约仪式上,易县苹硕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华夏智慧(浙江)能源有限公司签订土壤碳汇购买协议,交易额10万元;易县苹硕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泰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林果经营权购买协议,交易额90万元。
易县台底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顺利完成转化交易,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马涛表示,这标志着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首单”的诞生,这也是海河流域的“第一单”。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所谓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是指实施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措施后形成的生态产品。
2022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4年9月,水利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方法和要求。
水土保持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峰调节、气候调节等内容,产生的效益“看不见,摸不着”,生态“颜值”怎么来实现“价值”变现?如何定价?
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河北省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委托河北林业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前期工作。经过价值核算、专家论证、第三方评估,最终确定土壤碳汇、水土保持生态种植业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金额为100万元。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山乡村民真正的完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上了“生态饭”。
寒冬时节,万物萧瑟,在易县台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工程建设项目区,山上已经开出了许多道水平沟,栽植的“爱妃”苹果树苗泛出点点绿意。
“真没想到家门口的‘青山绿水’变成了‘真金白银’。”易县苹硕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易县牛岗乡台底村党支部书记牛全江和记者说,这些“爱妃”苹果树是台底小流域新建的山地苹果园,共有1.3公顷。
河北林业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晋介绍,这1.3公顷山地果园,属于水土保持经济林,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泰莲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出资收购其林果经营权和生态增量,交易标的价值90万元。
“此外,在易县台底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采用科学的施肥管理方式,改善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经核算,台底582.64亩有机果园碳汇能力明显地增强,减排固碳总量为1167吨。易县台底生态清洁小流域整体生态价值约为1.94亿元,本次交易标的为1167吨土壤碳汇,交易金额10万元。”李晋说。
牛全江说,以上两项交易资金专项用于台底小流域后续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促进小流域内村民创收共富。
对于台底村来说,好水土得来不易。“这里土地贫瘠、多沙漏地,水土流失严重,风吹土起、雨下泥流。”易县水利局水土保持中心主任闫建洪回忆说,由于山多川少,台底村耕地多在陡坡上,且坡耕地难种难收,直接影响农业发展。
“2023年,易县认真谋划,积极争取,申报的《台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工程》被水利部列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项目。”闫建洪介绍,治理措施包括补植水保林、营造经济林,新建谷坊坝、护岸坝、大口井、挡水坎,岸坡绿化、村庄绿化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平方公里。经过治理后的台底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水源得到了涵养,小流域内的河道水量充沛,这些都为此次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易县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封育造林、建设田坎、沟道治理等一系列治山理水工程,设置预防保护区、综合治理区和生态修复区三道防线,实现从源头减少水土流失,让荒山变成了青山。
专家分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让无形的生态价值变现落地,能够带动土地、劳动力、设施、自然风光等资源资产要素活起来,生态优势就地就近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向“一方水土富一方人”转变,并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马涛对此做法进行高度评价,他认为,此次交易签约进一步拓宽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易县实现生态保护与高水平发展的有益探索,对实现绿水青山“好颜值”向金山银山“好价值”转变、拓展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具备极其重大示范意义,将为海河流域别的地方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提供宝贵经验。
河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宝生介绍,“十四五”以来,我省从生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太行山、燕山、坝上等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为重点,统筹有关部门生态建设项目,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54平方公里,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00条,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