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动身,向东南驱车50公里,山间云雾旋绕,穿过巨大的金色稻穗拱门,陕北“好江南”南泥湾,一片丰盈盛景,跃然眼前。
“现在的陕北真是大变样儿,雨后春笋都是树,还有这么大一片稻田!”在“宏扬延安精力 猛进巨大年代”网上主题宣扬活动中,外地来的记者们纷繁感叹延安的生态改变。
说话间,几名记者跳进稻田里,在乡民的指导下,举起镰刀体会了一把“割水稻”,并兴奋地与亲手收割的水稻合影留念。
20世纪40年代初,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在这儿治地打坝、修渠引水,栽培水稻面积达7000亩。
现在,千亩稻田飘香,完成年产值200万元。沉甸甸的谷穗颗粒丰满,收割机轰轰作响,大众满面笑容,“又是一个丰盈年!”
“咱们与北大荒集团协作,引入优质东北大米初香粳1号、龙洋16、吉源香1号等10多个种类做试验,结合先进的栽培办理技能,最高亩产能到达1200斤。”延安南泥湾(集团)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浪介绍,从2019年开端,千亩稻田就现已悉数完成机械化栽培。
“必定要把这块地种好,咱们一直信任,只需知难而进、自给自足,就能打败任何困难!”刘浪坚定地说,“这块稻田便是延安精力的传承。”
散步在总面积1043.98公顷的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内,一群飞鸟振翅而起,飞翔于天地间,水面微动,几只白骨顶鸡划过,打乱了一池清波。
“现在南泥湾的森林覆盖率达87.4%,湿地公园内有232种脊椎动物、132种鸟类休息于此,更有朱鹮自动落户。”南泥湾国有生态林场副场长贺晓霞介绍。
环境越变越好,日子跳过越适意。“生态盈利”惠及了湿地公园不远处的桃宝峪村。
“看着家园环境变好,回乡把老屋拾掇成了农家乐,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冯延东笑得畅怀。
“大家伙儿还开民宿、搞游乐场、卖农特产”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支部书记折宝东接过话茬,扳着手指算着账,“国庆期间,咱们这儿来了20万游客,光停车费每天能收一万六呢!”
日子有盼头,公民有干劲儿,自给自足、艰苦斗争的精力,已牢牢印刻在这片土地上。
脱离南泥湾,持续往东南方向行进,就到了延安市宜川县。这儿,一支传奇的部队被当地人称作“山崖造林队”。
“把每块荒山都变成绿色,便是咱们最大的愿望。”“山崖造林队”队长王永红一挥而就地告知记者。
这支部队均匀岁数超越45岁。从2004年至今的20年间,栽树拦泥沙、造林保水土,他们在宜川县种下近4万亩、280多万棵树,为宜川县境内黄河沿岸石质山地披上了3.7万亩“绿装”。
从前,光溜溜的黄河山崖,是王永红的一块“心病”。2012年,他自动请缨,决议测验在山崖上种树。
靠人背!“一袋土约50斤重,咱们背6趟才能把一个树坑的土背够。”而树坑,也是队员们把崖壁上的石头打碎才垒砌而成的。
“就在山崖顶上打钢钳,把安全绳固定在上面,人顺着绳上下爬。”王永红指着正在山崖边上作业的队员说道。
本年3月份,部队里来了“新成员”。王永红激动地指着空中正在作业的无人机,“有了它,咱们省了不少力,现在每人每天能种100多棵树呢。”
“只需还有一处荒山,只需还干得动,我就要把树种究竟!”无人机带着树苗飞向崖边,王永红与队员们再次义无反顾地攀上山崖。
在延安,一代又一代如王永红般的人们,坚守着自给自足、艰苦斗争的坚定信念,寻找巨大抱负,发明美好未来。他们用实际行动饯别着中国人的初心与任务,一起描绘出一幅幅动听的年代画卷
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生态旅游开展带动了一批乡民增收致富。61岁的“说书人”宋有建家开了民宿,“要把老一辈人自强不息的精力说给更多人听!”
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退耕还林25年的生态剧变,让老大众在土地上“刨金子”“挖银子”,不出家门口就有活干、把钱赚。2023年末人均纯收入到达18731元。
延安市宝塔区桥沟大街烟洞沟村,政府供给的免费技能培育和练习,让苹果栽培大户马文昌“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现在,他的儿女们马家“果四代”,利用电商、果树认养等新途径,把延安苹果销到了全国各地。
延安市黄陵县索洛湾村,20多年来,在村支书柯小海的带领下,人均年收入从缺乏800元开展到超越3万元。乡民悉数免费享用养老、医保等方针,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随意领。
瞧,在这片被前史厚意抚摸过的黄土地上,一朵朵绚烂的美好之花正在悄然开放,一个个关于斗争与坚持的故事正在生动倾诉,一股无形的力气,滋养着延安,不断焕宣布生气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