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太行山、阴山、燕山三山交汇的地方;这里是号称首都第一屏障的大马群山腹地;这里是有着河北省生态建设一面旗帜的塞北林场主战场……在这里,恢弘壮阔的内蒙古高原戛然而止,代之以一泻千里的奇峰峻岭傲然升起。
山高、坡陡、干旱、少雨、风大、沙化……在这样的地方造林,成本高、成活率低,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和困难,塞北务林人知难而上、迎难而上、克难而上,不降标准、不减规格,继续发扬钉钉子的工匠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令人发怵的造林难题……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必须久久为功。 历经20年的苦干实干,塞北林场务林人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百万亩林海,在东西长255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坝头沿线万亩,筑起了一道乔灌木结合、多层次立体式的京北生态屏障,为京津阻了沙源、涵了水源,为当地增了资源、拓了财源,为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经,坝头沿线是一片荒山秃岭,而今,这里如鬼斧神工般地在营造起一道百万亩的防护林带,构建起京北防风沙涵水源的生态屏障,绵延数百里的坝头,一道巍峨的绿色长城横空出世,飞虹般的镶嵌在张垣大地。这得益于塞北林场始终坚守着“绿了荒山白了头,誓还绿水和蓝天”的不屈精神。
党的十九大以来,塞北林场以习视察张家口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立足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抢抓三大历史机遇,围绕已经建成的10个10万亩示范区和横贯区项目内的草原天路、张承高速公路,按照《河北省“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建设规划 (2017-2021年)》,五年新增人工造林10万亩。重点打造“一连二带三示范”的绿化精品工程建设。一连是将10个10万亩示范工程区连接成片,打通死角,见缝插针、查漏补缺、完善提高,进而形成规模集中的百万亩浩瀚林海;二带是建设草原天路、张承高速公路景观带,把项目规划重点安排在已经初显生态旅游产业的草原天路和张承高速两侧,丰富树种,以绿见景,实现“绿化、彩化、香化”,为发热的生态旅游再添人工造林新景观,助推生态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三示范是建设光伏林业、碳汇林业、林业产业三个示范区,重点抓好崇礼分场、赤城分场、沽源分场碳汇林示范区建设,积极地推进康保分场光伏林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崇礼分场、尚义分场冰红果经济林示范区以及万全分场蛋白桑经济林示范区的建设,由单一的生态林建设转为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现代林业格局,推动林业产业体系的融合发展。在项目推进上,塞北林场从始至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四高原则,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品质衡量准则、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组织验收的”五统一管理办法,严把“设计、整地、苗木、栽植、验收、管护”六关,山、水、林、田、路、草综合布局,做到“发展与保护相结合、造林和管护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的模式。
塞北林场根据项目区多在冬奥赛事核心区、旅游景观区、重点通道等第一可视面的特点,项目谋划上,引入新思维,突出高标准,探索新模式。缜密科学的规划设计、严格规范的操作的过程、可行到位的工程措施、完整成套的管理体系,确保了塞北林场建设的每一处工程,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均居全市前列,成为我市“首都两区”建设的样板工程。
造林工程好比一场战役,要想打赢这场战役,不光要靠时间的积累,更需要智慧的沉淀。塞北林场上下全体工作人员凭着敢想敢干的劲头,越过重重障碍,让如今的塞北林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一支完整的管理队伍,解决“如何管”的问题。相关县区组建了塞北林场分场,配置了场长、副场长,抽调得力人员充实了管理了机构,全权负责本县范围内塞北林场项目的实施。各分场依据工程建设的需要,相继组建了31个作业区,实现了总场分场—-营林区—-作业区的运作体系。
一套合理的科学布局,解决工程 “如何摆布”的问题。塞北林场从始至终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施工高质量,实现高效益”的工程建设原则。坚持“重点工程做示范出精品,一般工程保合格,整体工程上台阶”。多年来,塞北林场重点围绕窗口地带、干线公路、旅游景点、河流源头重要地段,合理的安排项目,连接新旧项目,增大规模效应。同时在每年的工程建设中始终把“省级、市级、县级”三级示范工程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牢牢把在手上。
一个独特的营造林机制,解决 “地从哪里来”的问题。要造林首先就得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为此,塞北林场逐步探索出了一个独特的造林机制。
—四级联营造林。建立总场、分场、乡镇、村四级联营合作造林,全面解决资金、技术、管理、用地问题。这一造林机制完成143.6万亩。
—总场直接承包造林。塞北林场总场承包工程区所在村的宜林荒山,直接组织造林和经营。累计完成荒山7万亩。
—总场与村合作造林。为调动工程所在村造林的积极性,塞北林场与工程所在地村实行合作造林3.2万亩。工程区所在村提供宜林荒山,塞北林场投资、组织施工。
—与国有林场联合造林。塞北林场积极与国有林场联合造林3.6万亩。把国有林场的宜林荒山,作为工程的战场。既解决了国有林场造林的矛盾,又加快了国有林场造林绿化步伐。
—支持非公有制造林。为吸引更加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塞北林场按照“谁承包、谁造林、谁拥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村民带头承包荒山进行造林7.6万亩。
一套过硬的制度,解决钱“怎么花”的问题。多年来,塞北林场建立了工程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工程监理、检查验收、按工程质量兑付工程资金等制度,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措施。层层监管,单独建账,保证所有资金全部用在工程建设上,实现了资金效益最大化。
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解决“怎么造”的问题。坚持科技造林,大力实行容器苗造林和“看天植树”“就雨造林”,有效解决工程区造林缺水问题,保证苗木成活率。
一套完善的管护机制,解决“如何管”的问题。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逐级签订防火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防范到点、应急到位。同时,大力推行公司化专业管护模式,实现森林管护市场化。
20年的艰苦奋斗,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了荒山、绿了荒漠,也绿了人们生存的家园……
塞北林场的工程区都在坝头沿线的深山老岭,上下落差大,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这样的区域造林异常困难。可偏偏有一群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凭着一股子“犟劲儿”,让一颗颗小树苗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塞北林场人常年累月坚守在大山深处,每年十月十五一过,就深入实地,一沟一沟规划,一坡一坡设计。大地解冻后,在大山脚下搭起帐篷,和施工队同吃同住,一坑一坑验质量,一苗一苗盯栽植。一年365天,有200多天都是造林一线度过的,十几年没有过过五一和十一,对于塞北林场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长期的爬山上梁,风餐露宿,许多同志身体透支,积劳成疾,从而造就一支不畏艰苦、敢于创新、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塞北务林人队伍,攻坚克难、无私奉献、争分夺秒、日夜战斗,锤炼出“绿了荒山白了头,誓还绿水和蓝天”的塞北林场精神,这一精神在市委、省委举荐下演变为全市乃至全省生态建设中倡导的一种时代精神。在造林质量上,他们逐渐完备和丰富造林与投资机制,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优化树种结构,提升生态建设水平,为全市造就了一笔传世的绿色财富。
他们顺应时代潮流,把单一的造林拓展为绿色产业,在张垣大地上浓墨重彩般地绘就出一幅神奇的画卷……
一望无际的林海,镌刻着一份“绿色功勋”,这是他们用心用情搭建起的民心工程。无尽的奉献让塞北林场先后获得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全国十佳林场”等多项荣誉,并多次受到省市表彰,被评为2013年度河北十大新闻人物。